程少为挂号多少钱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498647.html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jc/自我精神病学初探
1从自我谈起
自我一词,一般并不用于口语,而是代词“我”名词化的书面形式,当然同时也适应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英语self是个名词,故用作术语无需加工。这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术语中,有必要将self区别于Ego(因二者都译成自我)。前者是描述性的术语,后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Ego”是个拉丁词,相当于英语的“I”。弗洛伊德在构建他的理论时把一般人所说的自我分成三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是弗洛伊德研究神经症所得出的观点。其实,本我若完全是无意识的即生物学的,严格地说,并不在心理学的论域之内,弗洛伊德用“它”(id)表示也有这个意思,而社会规范在一般人心里所反映的观念和情感是整合在自我之中的,所以没有必要分出一个超我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精神分析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有些现象的描述也采用了ego这个词,如同性恋有自我协调的(ego-syntonic)和自我不协调的(ego-dyntonic)。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妄想都是自我协调的,强迫观念都是自我不协调的。
自我与人格之关系的观点,过去相当混乱,现在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朗化:人格一般是从行为的视角来描述一个人的整体,而自我所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的心理的觉察和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晚年(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了对心理发育过程的研究重点从本我向自我的转移,即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学派。这一学派除了继续强调自我的动力性(psychodynamic,即对动机、目的之强调)外,还特别重视自我与客体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成长的塑造,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现代心理学对自我的重视和研究是从W.James开始的。
自我是一个多维概念,可以从它的发育成长、功能、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描述。
一位2岁还差2个月的男孩的言语显示他的占有观念已很明确而强烈。“宝宝的被被”(指他睡觉用的棉被),“宝宝的篮篮”(指他睡觉的摇篮),“宝宝的毛毛”(指他的玩具狗)等等,经常挂在嘴边,并且别人如果表示要拿走(故意逗他)他的这些东西,他便表现强烈的反抗。有一次,他的姨(十几岁的姑娘他称之为“芳姨”)抱他出外,看见一头牛,牛突然叫了一声,这男孩吃了一惊。回家后他便有下列一连串的描述:“芳姨抱,看见牛,牛怕,宝宝怕,芳姨怕,妈妈怕,姥姥怕。”这话表明,男孩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他还处于物我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从这两段话可以概括出:占有的我先于体验的我。换言之,先出现“我有”观念,后出现“我在”。一般地说,到3岁左右,儿童才会说“我”,才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才有清晰的“我在”体验。反思是自我发展高级阶段的成就,大概在少年期的开始。此时,自我能超出自我之外来反现自我,或者说将自我客观化(作为对象)加以考察。也可以说,此时自我可以一分为二: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我。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苦,并不尽然。猪也有生老病死,但猪似乎并无人之苦。即使明天将被屠宰,猪今天仍吃得很饱,睡得安稳,跟昨天完全一样——猪没有明天。由此,可以说人之苦是对明天预测或预知所致之苦。穿透未来时间的能力是自我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智慧之光,也是痛苦之源。
也许,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产物就是英文所谓insight,汉语译作洞察、领悟、自知力等。
以上是笔者就自我发育成长这个维度所作的一种描述。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障碍的病程中,较高级阶段的能力总是较容易受损害,也较早出现损害。精神病人的特点之一是自知力严重受损,现实检验能力(realitytesting)严重受损。不少这类病人对个别症状能够反思,如轻躁狂病人,有时承认自己话太多不正常,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时知道幻听是病态,但他们对精神障碍总的说却没有自制力。痴呆与非痴呆的记忆,智力减退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缺乏。老年性痴呆在发病的较早阶段便丧失了对自我能力减退的反思,而脑血管病人和一般高龄老人即便记忆功能受损相当严重,他们仍保持着反思能力,通常苦恼地觉察到自己脑功能的减退。因此,在记忆测验完毕时,必须询问受试者:您感觉现在的记忆跟过去相比较有没有变化或不同?这样一问,对诊断大有帮助。
癫痫性精神病(这里精神病系现象学派的概念,即它是一个过程,只能用原因说明的结果,而不是症状与人格、生活经历等之间存在有意义的联系,而可以理解为反应或发展)很特殊。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个突出的例子。他长时期保持着很高的智慧(创作长篇小说便是明证),但他常有很特殊的发作,在这些发作时,他的存在体验发生了严重紊乱:我变得完全不一样,时空体验也面目全非,发生了紊乱。
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W.James写道:一个人的“自我”,按最广义的意义说,是所有他能够称之为“我的”一切之总和,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心理能力,也包括他的衣服住宅,他的妻子和儿女、祖先和朋友,他的名誉和著作,他的土地和牲口,他的游艇和银行账户。所有这一切都给予他同样的感情。
这个描述性定义有三点值得重视。一是“我的”,这是“我要”(Iwill,Ineed)的产物,也就说的是意志。二是情感,有情便有我,无情便无我,我对我的一切都是有情的,只是不同事物情感强弱不同而已。三是“心理能力”,它跟身体、财产、名誉等一样,都是“我的”所有物,不是自我本身的根本特征。对如此定义的自我的研究也许可以平衡有些人过分强调认知的偏向。
关于自我功能,最好只限于最基本的,即上述定义所描述的情感意志方面,以及对自我的反思领悟、觉察和体验,等。如果把认知功能都扯进来,自我这个概念就会变得很模糊。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局者“迷”显然不是认知能力的问题,而是认知功能暂时被情感意志扰乱了的缘故。荀子谈到人们认知常有所“蔽”,当然也不是认知本身的问题(《荀子.解蔽篇》)。庄子所谓“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齐物论》)说的也是同一道理。
正是从W.James重视情感这个观点出发,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稳态(psychosocialhomeostasis)学说按情感强弱的程度将自我分为若干层次,笔者把它简化为三层,外层是利害关系,中层是角色关系,核心是亲密关系。可以说神经症和病理的反应都是自我的核心在成长中有缺陷或成年后发生了变故。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自我核心保持充实而稳定,角色和利害关系即使大变,也不会出现精神障碍。自我核心的内容可以是某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亲子等),也可以是个人最高价值和理想(因人而异,如生命、财产、信誉、社会地位、权力、良心、信仰,等)。
这一学说对理解神经症一类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都很有意义。三个层次的内容相对稳定,而在生活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却可以流动,是心理健康的特点。所谓感到空虚或无聊,实际上是核心的内容缺乏;核心里有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内容是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常见情况;在与妻子的关系进入核心而与母亲的关系将被排挤到角色层的时候,年轻的男人会感到十分尴尬和苦恼,如此等等。
2自我精神病学
从上述关于自我一般而粗浅的讨论就不难看出自我在精神病学中的重要性。遗憾的是,自我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了。就重视与否这一点而言,人格与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必要在精神病学里划分一个“特区”——自我精神病学,以自我为视角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精神病学。歇斯底里性分离障碍长期被命名为双重人格、交替人格等,其实,这并非人格本身的变化,而是自我的一个方面,即自我的连续性和同一性(身份)发生了障碍。所谓人格解体,实际上是自我真实感的障碍。过去有一位这个症状的病人自称“无我感”,显得比精神病学教科书术语高明许多。这种名实不符的情况表明人们只知有人格而自我却被忽视。
以妄想为例。
年,笔者曾对妄想作出如下的描述性定义:“妄想是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信,它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其中“与自我有切身关系”这一特征主要是引用文献。最近这些年来,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指出现了精神异常但还没有足以诊断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时期)的自我异常受到了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