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12月22日,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这家主治精医院,已于年11月在港上市(股票代码:.HK),如果本次闯关成功,其将成为一家“H+A”的医疗服务行业上市公司。
年,医院从温医院起家,得益于医改新*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以及精神和心理疾病被逐步正视,其从医院的方式快速扩张。截至年上半年,其已拥有10家取得医保定医院、管理4医院和1家主要从事精神科医院。
社会资本加速布局医疗服务行业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共识,医院成为医改红利下的直接受益者。招股说明书显示,年-年,医院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96亿元、3.44亿元和4.15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万元、万元和万元,保持着10%-20%的增长速度。
然而,规模和业绩的扩大并没有反映在股价上。43港元/股发行价的医院,经过资本市场两年的洗礼,截至12月25日的最新收盘价仅停留在37港元/股。尽管身处民营医疗尤其是精神疾病专科的蓝海当中,但其同样需要面对包括医疗资源稀缺和医保*策多变在内的诸多问题和风险。
*策与资本助力下的逆袭之路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同时,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自此之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观点在相关文件中被反复提及。
这也是医院布局医疗产业的开始。从年成立到年的15年间,其一直都仅仅经营着温医院。但*策出台后的年4月,医院医院——青田医院成立,在年至年的三年间,位于青天、苍南、医院又相继成立,而到赴港上市的年,医院一年内就新成立了4家医院。
从医院床位上看,年时,医院总共床位不超过张,而到年,其仅自营床位就已经达到张,5年时间增长到3倍。其中,最先发家的温州总院,就通过扩建从张床位上升到张,规模翻倍。也就是说,在没有借助并购的情况下,康宁仅依靠自建新院,就完成了体量的快速增长。
规模扩张资本先行,医院这样相对的重资产行业。以本次IPO为例,医院计划募集资金2.23亿元,其中,仅在温州下属平阳县开设一家新院,项目预计总投资就高达万元,而苍南县医院搬迁扩建项目的计划总投资更是高达1.33亿元。
医院只是社会资本觊觎医疗行业的冰山一角。根据卫计委数据,到年6月底,医院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个,同比增加12.09%;医院个,相较同期减少个。根据清科私募通统计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医疗领域投资额由每年5亿美金上升到44亿美金,其中41%来自于社会资本。
通过比医院更为灵活的资本扩张,医院成功实现了逆袭。FrostSullivan研究报告显示,医院年4亿多元的营收,医院中占据了第四位的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24亿元)、医院(5.48亿元)医院(4.5亿元),而医院也是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中唯一的民营医疗机构。
精神专科的蓝海与医师瓶颈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至年末,医院中,医院中的占比高达70%,医院、医院、妇产(科)医院、医院医院中,民营资本已经成为了各自细分领域中的主力军,占医院总量比例分别达到99.56%、94.74%、90.18%、89.78%和88.76%。
相较之下,医院所从医院仍然被医院把持。招股说明书显示,医院数量占比仅为30.33%,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年到年,医院数量从90家增长到了家,年复合增长率在25.39%,而医院只从家增长到了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48%。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解释,美容整形和传统疾病更早就符合了国人的需求,而精神疾病是在近几年才被社会接受并引起重视,年,中国在册严重精神病患者为.7万例,年这一数据达到了万例。这并非完全由于现代人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疾病突增,而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存在和严重性。
同样是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年中国每十万人拥有24.68张精神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而发达国家在年每十万人就拥有52.32张精神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从市场角度看,精神疾病专科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而医院很可能成为其中的龙头。
但是,从投资角度看,却是另一回事,这或许也是医院在港股未受热捧的原因之一。
一位私募基金行业研究员认为,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医疗资源的稀缺,而医师又是其中的核心资源。在“多点执业”并未实际实行的前提下,医生无法自由流动,直接导致复制扩张的商业模式下,医师资源无法同步跟进。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医院在硬件规模扩张的同时,高级医疗人员的占比实际上处于下降趋势。年至年上半年,主任和副主任医师占员工总数比重分别为2.36%、2.20%、2.18%和1.95%,主治医师则从3.91%下降到3.84%,住院及助理医师从6.47%下降到5.73%。
上述研究员认为,在这个逻辑下,那些对医疗资源依赖弱、但对医院更容易获得成功。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年6月末,医院医疗设备账面原值万元,医院仅需要购买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而扣除折旧后余额仅为万元。当期医院总资产为17.57亿元,医疗设备占比不到2%。
对比民营医疗中的大牛股之一爱尔眼科(15.SZ),股价从年的不到6元/股上涨到超过30元/股,增长5倍。半年报显示,爱尔眼科期末医疗设备余额达到10.79亿元,当期总资产70.33亿元,医疗设备占资产比高达15.34%。
在招股说明书“风险提示“中,医院两次提及医师资源,其中写道,“如果公司未来无法医院提供充足及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才,则公医院将难以取得预期效益”。
“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毫无疑问,昂贵的医疗设备和硬件是资本可以迅速完成的,而医疗资源却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如果说,精神科相较眼科更依赖医师而不是设备,医院依靠增加医院和床位的扩张模式是否可持续,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医保*策双刃剑
与公众印象中医院“以药养医”不同,年到年上半年,民营的医院营业收入中有70%左右都来自于诊疗服务,药品销售收入只占四分之一。但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药品销售,作为医疗机构,始终都无法摆脱医保*策带来的决定性影响。
招股说明书显示,医院10医院全部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年到年,医保结算金额分别为1.34亿元、1.76亿元和2.19亿元,占总收入比的45%、51%和53%,逐年递增。而其所提供诊疗服务和药品销售中,有90%属于医保赔付项目。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纳入医保能够提高患者支付能力,让机构在价格上保持竞争力,因此,尽管医院作为民营企业不受价格限制,但为确保市场地位,与医院展开竞争,其仍以医保定价标准为主要参照对象。
在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体系正式松绑后,医院人均开支持续增长。以总院医院为例,年住院病人每床日均医疗服务开支为元,年到年上半年则为元、元和元,平均每年上浮5%,住院病人每床日均药品开支也由年的76.52元上升到92.75元,而门诊病人每人次药品开支则从年的元上升到年上半年的元。
医保兜底在增加患者支付能力的同时,无疑也对医院的业绩增长带来强大助力。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大背景下,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了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的重点为推行按病种付费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DRGs),这也就意味着“医保控费”将由限定价格转向支付方式。
分析人士认为,DRGs医院过度医疗而患者又乐于接受的情况,可以削减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让医院需要更加注重医疗成本的核算。
很难说医院患者人均支付费用的提升,是否与医保资金兜底下的过度医疗相关。但医疗制度的持续改革,必然成为其最大的未知因素。同样,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公司的业务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策,未来业务也与其息息相关,缩减医保覆盖范围和规模、限制民营资本投资、限制民资本价格,都将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来源:腾讯《棱镜》)
往期回顾
《看过淘宝HIV试纸的买家留言吗?那都是匿名的自我忏悔》
《医健原创
医健人,难道今天最应该感恩的对象难道不是CFDA吗?》
《智库专栏
纠结处方药网售的“交易场景”,不如挖掘药品的医学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