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怎么样
TUhjnbcbe - 2022/10/10 19:48:00
北京皮炎专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2322.html

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怎么样?其实一直以来有诸多心理学研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重点看看其中的一些“深远影响”。

长期压力环境使我们早熟,并给我们带来深远的负作用

有一位答主提到,在知乎看到“长期处于压抑环境对人的影响”后,改变了对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我们就来看一看相关研究,在生命早期处于长期压力的环境,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呢?

01

让我们看看极端压抑下的真实情况。

神经科学家LindaWilbrecht在年利用老鼠做了两项实验,研究了生命早期压力给它们带来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有一部分小鼠,每天都被迫和母亲隔离60至分钟。这个短暂的分离对小鼠来说,是紧张和压力巨大的——因为通常是有母亲给小鼠提供所有照顾。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压力情境下的小鼠的发育更加迅速。在青少年期,这些小鼠看起来已经和成年鼠无异。

这些早熟的小鼠在儿童期,会由于挫折、压力被激发出学习潜能,在实验开始,研究人员把食物隐藏在四堆木屑中的其中一堆,四堆木屑中均加入了不同气味,为小鼠指引方向。结果显示,相比较未曾经历长期压力环境的小鼠,那些有过压力经历的早熟小鼠很快就识别到哪个气味的木屑堆中藏有食物。研究者发现这些早熟的小鼠非常擅长处理这样的挫折情景。

但是,当这些受过“压力式、挫折式教育”的小鼠长到成年早期时段时,相较于那些没有经历长期压力的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了很多。与小时候相反,他们放弃探索,仅仅不停地在之前发现过食物的那堆木屑中挖掘,希望得到食物。这个变化发生在26天至60天左右,而鼠的这个阶段相当于人类的青春期至成年早期。

此外,在乙醇试验中,前文提到的压力鼠的表现也非常独特,它们相比之下更可能喝入大量的乙醇。研究者说,这表示,生命早期遭受长期的压力,可能会提高个体做出风险性行为的概率。

那么人类的情况呢?年,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NimTottenham在人类身上发现了类似的结论。他发现,早年在孤儿院成长的孤儿,大脑中都会过早发展出类似成人的脑神经回路,特别是大脑中支配恐惧和焦虑的部分。而这些童年处于长期压力状态下的孤儿,更容易产生脑神经回路转变和情绪管理失调等问题。

长期处于压抑、逆境环境中,身体会更易受到病毒感染

年刊登在PNAS上的一项基因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逆境中的人,是有某种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的。当人们感到孤独、压抑或勉强维持生计时,我们的身体也会进入“威胁模式(threatmode)”,这会触发与压力相关的基因模式:我们的促炎基因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抗病毒反应的相关基因的活性则会下降。

换句话说,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的人,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比一般人要高。研究者解释说,这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需要应对猛兽入侵和同类间的残杀的情况下,为了应对身体受伤,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有炎性反应,即自身先触发炎症,来抵抗伤口的细菌。

02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个维也纳的精神病学家,二战期间因为他是犹太人,遭到纳粹逮捕,在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被关押了三年。

集中营的生活应该是极致压抑的环境了,自由,尊严,财产,地位,甚至生命,所有的一切被剥夺,残酷,绝望,没有未来。弗兰克尔把集中营囚犯的精神反应分为三个阶段:初入阶段;适应阶段;释放和解放之后的阶段。

那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人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的反应。

1.初入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症状是惊恐。当进入一个压抑的生活环境中时,人的经验还停留在过去,当前残酷环境中的每个现实都是冲击,这种极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人感觉到害怕,惶恐和极度不安。作为补偿,人会努力说服自己,认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去幻想发生一些好的事情,让自己怀抱希望,用着一丝微薄的希望去抵御现实的寒冷和无情。

弗兰克尔带着自己的著作手稿进入集中营,他告诉一个老囚犯,他会不计代价地保留这一手稿。老囚犯只对他吼了两个字:狗屁!弗兰克尔说这两个字让他“勾销了我的前半生”,他的幻想完全破灭,他完全失去了一些东西。只有当这个幻想破灭,他才开始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人能够习惯任何事物,但是,不要问,人是如何习惯的。

03

适应阶段

这个阶段的典型症状是冷漠,感情迟钝,以及人们不再关心任何事情的感觉,这会使他对于时时刻刻的磨难无动于衷。通过这一无动于衷的感觉,人们用防御的外壳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现实暗淡无光,并且,所有的努力都集中于一种任务:保全自己。

可是当这个防御的外壳构筑的太坚固的时候,人也失去了感受世界的能力。一个来访者,从小生活环境动荡,被孤立,被欺负,周围人眼里他像木头人,呆呆地一个人,他说他的情感已经死了。18岁他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开始谋生,没有回忆,没有爱好,没有情绪,工作是他的一切,还有时不时袭来的淹没性的恐惧。

弗兰克尔观察到,一些身体不太强健的囚徒反而比强健的人更能生存下来,他们能够从恶劣环境转向内心丰富且精神自由的生活之中。他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解放后的阶段

长时间一直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的人,在获得解放之后仍然处于危险之中。就像潜水员,如果离开潜水室,他的身体和心理将面临着各种不适。

去看那些拼尽全力考进大学,开始日日夜夜打游戏的孩子们,当获得了自由,他们认为可以放纵的毫无顾忌地利用自由,要不让自己还处在高强度地紧张中,要不完全失去了动力。

很多时候,过去的苦难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延续。上面那个来访者,他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了,可是他在最破旧的城市边缘,买了一个老房子,这个破旧的房子让他有安全感。他只知道如何应付苦难,而不知道如何开始新生活。

对了,那个从集中营释放出来的弗兰克尔创造了意义疗法,是西方心理治疗重要流派,其治疗理论被称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他活到了九十多岁,67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

值得一提的是,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到了一种“压抑心态”。我们都知道,即便面对相同的压力环境,不同的人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机制,题主提到的这种“压抑心态”便是其中一种表现。而这种“压抑自身负面情绪”的压抑心态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直接影响呢?

很多人都未曾发觉的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会有一种“悖论效应”,当我们试图压抑自己的负面想法与情绪时,它们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便会再次出现,或是转变为其他负面的想法和情绪。这是因为,当你试图压抑与回避一些想法或情绪,你会反复地检查自己是否拥有负面想法或情绪,于是你反而给了它们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