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格致山中”学术周系列活动第七次活动于年11月26日9:00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甄橙教授主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闵凡祥副教授主持,同时此次活动也是山东中医药海右讲坛第二十五期。本次课程采取线上的形式,分享主题为“神经病与精神病之历史辨析”,近百名同仁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
主讲人简介Expertprofile甄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当代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文员会委员,医学史料收集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史哲系副主任。曾公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医学史研究中心、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RAC)访问学者。主要学术任职: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化分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中华医史杂志》副总编辑、《生物学通报》编委、《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特聘专栏顾问、《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专门史、中西医学比较史、女性与医学的历史研究。
内容回顾ContentreviewT甄橙教授从人们混淆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这一现象引发思考,讲座分为问题的缘起、非医因素辨析、医学因素辨析、历史辨析的启示四部分。
问题的缘起网络上神经病与精神病容易受到检索的偏爱,检索频率较高。现在微博中主流主题的年轻人也偏爱这些词汇,甚至生活中出现了深井冰、蛇精病等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有何种因素?甄橙教授从话语、社会、医学三个层面探讨分析,重点讨论医学层面的影响因素。
非医因素辨析甄橙教授以语言分析为线索,从汉语言的角度分析“神经”与“精神”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历史中在《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当代国语大辞典》《辞海》的收录情况,引出结论:“神经”与“精神”一词多意、读音相近,属于文化介入,“精神病”是外来概念,“神经”是外来词汇。且在西医语境中,神经疾病、精神疾病表面上区分明显,实际使用中却有区别。
医学因素辨析甄橙教授对西方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开始辨析,如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对精神病治疗方法的应用,盖伦对卒中的研究。近代人们对“脑-神经-疾病”认识有突破,对精神病人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家庭、收容院、监狱三种场所。医院的演进、医院功能的进化、18世纪精神病院改革、精神疾病机构出现、精神病学创始人法国医生皮内尔和埃斯基罗尔开始治疗性收容等。从19世纪精神病学成为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之上的学科,神经病学也开始独立。20世纪初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分向发展。
中国近代神经精神病学发展:年JohnKerr在广州建成医院“医院”;年,香港最先在医学院设立精神病学课程;年,沙俄在哈尔滨建立精神病院;,日本在沈阳满洲医科大学设立精神科;年代,奥地利医生F.Halpern在上海医学院开展精神病学教学;年,医院设立精神科病房;年代后期,上海成立精神卫生协会。甄橙教授从20医院的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的发展研究,发现神经病学似乎淹没在精神病学之中。甄橙教授总结,在中国,从年到60年代,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处于交织发展的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两种学科分开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自21世纪初,两种学科已经完全分开。
历史辨析甄橙教授总结,精神病与神经病这一混乱的状态不仅是语言水平的问题,而且是本土文化的问题,更反应科学认识的问题。
甄橙教授以“问题提出-背景因素-概念分析-分别论述-总结论断”的思路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随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疑问与感悟,并与甄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闵凡祥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感谢了甄橙教授带来的精彩讲授。
END文稿
沈纳正
编辑
王文林
审核
王瑶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科学技术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