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大规模研究中,53%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以夸大妄想最常见,精神分裂症经典的一级症状并不多见。
相比于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曾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慢性程度反而更低,明确存在快速循环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上述研究结果与常见的临床观点形成冲突,提示精神病性症状可能并不意味着双相障碍病情更严重,且对长期转归无显著消极影响。
精神病性障碍及心境障碍患者均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一种常见的临床观点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往往更为严重,且在临床及功能转归方面更接近精神病性障碍。然而,针对这一观点的证据并不确切。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以进一步探讨精神病性症状对于双相障碍病程的意义。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辅助临床决策: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与更差的转归相关,临床则需单独处理精神病性症状,或采取较心境症状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本项研究于8月23日在线发表于BipolarDisorders.。
研究简介
受试者来自密歇根大学Prechter双相障碍纵向研究,该研究旨在于长期纵向自然随访中探讨与双相障碍转归相关的生物学及环境因素。本次研究共纳入了名仅有情感症状者(BP-A),包括双相I型、II型及未特定(NOS)患者,以及名曾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者(BP-P)。这些受试者接受了全面的诊断性晤谈及神经心理测试。研究者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贝叶斯因子等对组间差异进行了探讨。
主要结果
图1两组患者神经心理功能测试结果的比较
(BurtonCZ,etal.)
整个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病程23年。共有53%的受试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这一比例与既往研究报告类似。两组受试者在神经心理功能的全部八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所有P.)。
BP-P组精神病性症状的分布
(BurtonCZ,etal.)
BP-P患者中,近半数存在夸大妄想,随后为被害妄想及宗教相关妄想;超过40%的患者存在幻觉,而经典一级症状的跟踪评议性幻听或多人对话式幻听并不多见。约四分之一的BP-P患者存在幻视。
图3两组慢性程度的差异(BurtonCZ,etal.)
黄:大部分时间内存在心境症状
红:缓解时间>发作时间蓝:心境症状<2年
图4两组在快速循环方面的差异
黄:明确存在快速循环红:无快速循环
蓝:心境事件发作<4次
(BurtonCZ,etal.)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相比于BP-P组,BP-A组受试者情感症状的慢性程度更高(χ2=11.34;df=2;P=.);具体而言,BP-A组有更多的患者在大部分时间内存在心境症状,而缓解时间大于发作时间的患者更少。如图4,BP-A组明确存在快速循环的比例也更高(χ2=7.12;df=2;P=.)。
两组无其他显著临床差异。
讨论
本项研究中,53%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其中,夸大妄想最为常见,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出现比例较高的Schneider一级症状则较少出现;并且,双相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倾向于与心境协调,且持续时长较短。另外,精神病性症状似乎并未导致双相障碍患者神经心理学功能的恶化,而相比于无精神病性症状者,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者的病程反而更倾向于良性。
作者指出,本项研究可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比较BP-P及BP-A患者人口学、临床、功能及神经心理学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某些常见观点,如精神病性症状提示双相障碍病情更严重。考虑到BP-A组有很多受试者罹患的是双相II型,而II型常被视为相对较轻的双相亚型,上述结果愈发值得进一步探索。
基于上述结果,尽管对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带来了很多痛苦,并需要更高级别的治疗(如入院治疗),但此类症状或许并不意味着长期预后更差。
延伸阅读梅其一: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
文献索引:BurtonCZ,etal.Psychosisinbipolardisorder:Doesitrepresentamore"severe"illness?BipolarDisord.Aug23.doi:10./bdi..[Epubaheadofprint]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