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梦旅人精神病院围墙背后,灰暗青春
TUhjnbcbe - 2025/8/1 21:22:00

文:千雨千江月

青春对于人生而言,就如春天对于季节,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阳光明媚,鲜花灿烂,应该是人一生之中最美好、最蓬勃、最难忘的岁月。世界电影艺术家们,常常以青春为题材,拍摄出了一大批既唯美又灵动的青春片。

精神病是一种心理与行为失衡的病,是一种精神障碍,患上精神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受过某种刺激,承受过某些压力。

精神病院里的青春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跟随岩井俊二的《梦旅人》,去那道围墙后面,一探究竟。

精神病院里灰暗变异的青春

可可,一个与众不同的花季女孩,莫名其妙的杀死了自己的妹妹,被父母送入精神病院。在这里,她与同样面临心理问题的小悟和卷毛相遇。

在一次“逾越围墙”的探险中,可可与卷毛来到一座教堂,遇见一位牧师,牧师在与这两个孩子交谈时,发现二人有期待“世界末日”的可怕思想,于是将一本《圣经》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得到救赎。

回来后,卷毛迷恋上《圣经》,他从中“悟出”了神的存在,并找到了世界末日的佐证。于是,卷毛带领着可可和小悟又一次开启了围墙上的“世界末日”的探险之旅。过程中,小悟和可可一个意外死亡,一个自杀,以黑暗的结局,拨动了梦旅人脆弱的神经。

岩井俊二青春电影风格的突变

《情书》是岩井俊二的成名作,小说和电影都堪称经典,那份唯美,那份含蓄,那份哀伤,使人们沉浸在柔婉朦胧的青春情调里,不可自拔。一个青年男子的不幸去世,牵出两段沉睡天堂的朦胧之爱,岩井俊二不愧典型的“纯爱之父”。

到了《梦旅人》,岩井俊二突然变成了“世界末日的鼓吹者”,十分残酷,又十分诡异。透过如此极端的转换,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作为艺术家,性格中具有多面性,有着多重人格。

各国电影大师,很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张艺谋,电影风格百变,《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山楂树之恋》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路线。通过他们选择的剧本类型及电影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人性中层层叠叠的脉络。

岩井俊二以青春片出名,以此成为世界知名导演,他作品中校服、自行车、信箱、书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春元素,总是那么的温情而柔美,让人记忆犹新。《梦旅人》是岩井俊二采用最为诡异的手法,又运用最为纯粹的语言,演绎的一部极端另类的青春片。

与岩井俊二同一时期,日本还有一位知名导演,叫做北野武,从《座头市》到《菊次郎之夏》,他在童真与暴力之间徘徊、摸索,仿佛总也走不出童年那场没有头绪的迷雾。而制造《梦旅人》的岩井俊二则是在青春的忧伤中梦游徘徊。

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看到了岩井俊二是用心灵在讲述青春故事,他将日本社会与日本的民族性曝光在聚光灯下,一叶叶翻开,冷静地观察、聚焦、记录、呈现。

绚烂之后归于平静,这一基调,经常成为日本电影最原始的元素,犹如日本的社会问题,表面水波微漾,深处暗潮涌动。岩井俊二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元素,竟然在精神病院里,寻觅到三段凄凉而变异的青春。

每个人都有最隐秘的暗影

可可,否认生命中另一个相似的自己,接受不了孪生妹妹的存在,就将她彻底毁灭。她拿起刀子修整自己的羽毛,在她手起刀落的那一刻,可可向世界宣告了自我唯一的存在。她的黑色的乌鸦羽毛服与千疮百孔的破伞,就是她想飞、想自由又无力挣脱束缚的象征。

卷毛,在长期饱受老师侵犯的阴影下,凭借着青春可悲又弱势的自尊和良知,向人间的恶势力奋起反抗,随着一条丑陋生命的结束,却将自己的人生推进了深渊,陷入了迷惘。

小悟,则是三人中最怯弱的一个,他是妄想症患者,极度依赖可可和卷毛。他在妄想中得到满足,需要大家的肯定与认可。他紧紧跟在可可与卷毛的身后,直至生命的尽头。

日本的社会问题诸如谋杀、侵害等,在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看来,有其内在根源与外在表象,既不能放弃人性善,更不能逃避人性恶。可可开枪自杀时,我们看着羽毛飘散的纯粹、唯美,竟然忘记了这个女孩身上的罪恶。

在《梦旅人》中,岩井俊二将可可、卷毛、小悟三个被家庭与社会遗弃的孩子,囚困在一种极端封闭与变态的环境中,探讨青少年内心深处最隐秘的部分,使整部影片与其他青春片相比,凸现了精神分析的内涵。

从“三重人格”,到“镜像阶段”,再到“人格阴影”,从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到法国的拉康,再到瑞士的荣格,我们都能从岩井俊二的演绎中找到诠释。荣格认为,暗影是人性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人最畏惧最不能面对的就是自己的暗影,终其一生,人都在和自己的暗影博斗与妥协。

针对青年人的一次精神诊断

电影中的每一位患者,都折射出各样的“暗影”,当人的生命与“暗影”和谐相处时,便能焕发生机。因此,精神病人在描绘自己梦的时候,多是些五颜六色的涂鸦,这是最美的艺术,也是最美的热恋。

当人与自己的“暗影”发生分歧时,结果注定是变异与脱轨,若井俊二用独特的载体——光怪陆离的噩梦,来描绘这种状态。

阴森的惩罚室、变态的老师以及末日般的乱象。岩井俊二的《梦旅人》用永恒的艺术形态,为青年人进行了一次心理与精神的诊治,终究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问题青年的“围墙”救赎

可可、卷毛、小悟属于问题青年,被社会简单地遗弃,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存在于精神病院这一困局空间,被迫成为围墙上的生命。电影中的“围墙”具有特殊的喻意,三人在“围墙”里面用悖论的眼光探索世界,对抗世界。

《梦旅人》用一道“围墙”将世界分割成三个空间,象征着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墙内”是失常人的空间,“墙外”是普通人的空间,“墙上”则生存着一群徘徊在两界之间的边缘人。这就是青年人们的状态,他们渴望认同,渴望唯一,但同时又怕被束缚,被同化,在这样的悖论下,迷途青年陷入了迷茫与绝望。

三个年轻人的“围墙”探险,正是他们的人生探险,他们游走在“围墙”之上,脚踏正常与错乱的边缘,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在生与死之间飘荡。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及时而有力地拉他们一把,结局应该不一样。但是,此时出现在“围墙”之上的,竟然是警察,这个象征规则与禁锢的形象,被孩子们直接推了下去,十分狼狈。

写在最后

青少年问题十分复杂,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是行为怪异,思想荒涎,无奇不有。这一时期,他们的问题与困惑,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弃之不顾,自生自灭,那么他们必然会产生失衡心理与极端行为,从而走上歪路甚至绝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梦旅人》并不针对是精神病人的纪录片,而是剖析青年人问题的白皮书,是一部另类的青春片。不可否认,岩井俊二是电影界的有心人,在青春的画卷中,一笔一画描下了《情书》与《梦旅人》这样完全迥异而又浓淡相间的色彩。

作者简介:千雨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梦旅人精神病院围墙背后,灰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