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征—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却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漓地留在心头——大仲马
她是优秀的记者,以笔为刀刃揭示着无数黑暗的真相;她是闯入精神病院的记者,在经历非人折磨后揭穿了精神病院的恶行;她是勇敢的记者,以身涉险,只为揭发真相。她落笔之处,汇聚成光,使得那些见不得人的黑暗角落,终于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探索”开始
伊丽莎白·简·科克伦,美国一位十分出众的记者,以笔名娜丽·布莱为人们所熟知。她身上有许多光环,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性,不仅是世界上首位完成环游世界的女人,更是开创了一个记者独特的访问办法——隐秘采访。
而在践行这一办法的过程中,她就曾经做了一件让我们至今听起来都匪夷所思的事:她决定潜入精神病院,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去体验精神病院里的生活。
这是娜丽·布莱的编辑给她的一项任务。她当时所任职的报社叫做《纽约世界报》,这个报社在当时是极负盛名的一家报社,其报道的文章内容往往十分劲爆,吸引着很多粉丝。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报社任职,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够得到重视和认可。
娜丽·布莱本就年轻气盛,再加上她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近乎疯狂的追求,她丝毫没有犹豫,便答应下来这个差事。
为了顺利进入精神病院,她做了一系列的准备。首先,她取了一个新的名字,这个新的名字与她的笔名有些相似,这样不仅方便她在精神病院里记得自己的身份,也方便她的同事们去看望她。
其次,她还在众多精神类疾病中进行了选择,确定了自己应当要模仿的病症。在确定下来之后,她开始模仿身为一名患者所应当有的神情和动作,并且在镜子面前不断地练习。等到认为自己的模仿可以成功地骗过他人,她便远离了亲戚朋友,独自一人搬去陌生的地方,等到机会进入精神病院。
艰难十日
从她搬到新环境开始,她就完全代入了精神病患者这个角色。她每天都在大喊大叫,吵得邻居不得安生,并且大半夜不睡觉到处乱跑,吓得邻居们和房东都不敢再让她继续住下去,很快,他们便联系了精神病院。
娜丽·布莱就这样顺利地进入了精神病院,但是令她感到奇怪的是,精神病院里似乎并不都是“精神病”,相反,那些女患者们都很安静,她这个装疯的人看起来反倒是最不正常的。
在她装病的过程中,医生们对她进行了诊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她患有非常严重的“臆想症”,断言她现在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救也救不回来了。
娜丽·布莱没有理会医生的诊断结果。因为这里的女患者们看起来都很正常,所以她也停止了装疯,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但是医生们对她这样的变化视而不见。他们依然会用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她,不仅强迫她吃放了好多天的剩饭剩菜,强迫她用冷水洗澡,还将她关起来,限制她的人身自由,这怎么能算是在治疗呢,这简直就是在虐待。
他们将患者拖到椅子上绑起来,一绑就是一天,期间连和别人交流都不可以。明明很多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很正常的,却要在这里受这种无妄之灾,被当作犯人一样严加看管。
或许在这些医生和护士的眼中,不论他们表现得多正常,也都是病人。娜丽·布莱就曾写到:“我说话和举止越是正常,他们就越是觉得我病得厉害。”
她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在被折磨了十天之后,终于熬不住,让报社的同事们把她保释了出来,而在她出来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把里面的生活描述出来。
经典传奇
她的报道一出,整个纽约,甚至是整个美国,都随之震惊。精神病院仿若一个隐秘而又黑暗的角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滋生着病毒,因为没有人能窥见,它便肆意地腐朽溃烂着。而娜丽·布莱的报道犹如刀锋,将这片不见天日的天空砍成两段,终于有光能够落在这里。
这道光不仅照出了所谓精神病院的黑暗的一面,更是给了被关在里面的“精神病患者”们一线生机。
这件事情被曝光之后,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经费颁发下来,要求对精神病院进行大力全面的整改。自那时开始,精神病院改革盛行,美国的精神病院管理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而这样一段隐秘的探访,让娜丽·布莱一举成名。她的以身涉险得到了很多记者的夸赞,“隐秘采访”这样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成为了采访中被采用的一个手段。在她之后所进行的各类暗访,都是以这次的采访为原型,在此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模仿。
不仅如此,《疯人院十日》这篇报道,也成为了以“隐秘采访”的方式进行采访的经典之作。娜丽·布莱以她自己的方式,在美国的新闻报道这一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那个精神病治疗不健全不规范的时代,精神病患者所承受的折磨不仅来自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来自周围的人,甚至来自口口声声说为他们提供帮助的那些医生和护士。或许娜丽·布莱所去往精神病院那十日的经历,只是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所经历的冰山一角。
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很脆弱,又很丰富。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同时,或许他们也觉得我们很奇怪。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想帮助他们,首先要相信他们不是在生病,而只是和我们的想法不太一样。
在治疗手段如此先进的现在,希望没有人再去经历娜丽·布莱那痛苦的十日。希望她所带去的那束光慢慢凝聚,为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