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病,放我出去!”
这可能是大家看电视剧最初那个听见的一句话了。
一些反派后期因为种种原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一遍遍的表达自己没有精神病。
可人们通常的思维就是没有一个精神病人会觉得自己有病,所以这些人的喊叫压根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精神病院难道就真的没有关错人吗?如果有一天真的被误关进去了,哪一句话能帮助我们快速逃脱呢?
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精神病是一种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它常常被误解或者忽视。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精神病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身体疾病,而是指一系列可能导致思维、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心理状况。
这些障碍可能是由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典型的症状可能包括幻听、妄想、抑郁、焦虑、冲动控制困难等。
但精神病并不意味着“疯狂”、“失控”。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可以过上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且能够理解和参与社交互动。
尽管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困难,但是多数人借助治疗和支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事实上据估计全球约有一亿多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病(世界卫生组织调研)。
那么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呢?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存在疑虑。
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或易怒,思维混乱、注意力分散或多疑,无法完成日常任务或忘记重要事项,出现自杀念头或其他危险行为,对现实感知发生改变,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事。
但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具体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判断。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学会认识精神病的症状,还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对精神病患者给予理解和支持。
因为帮助与支持是他们走向康复和正常生活的关键。
同时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定期参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使用酒精和药物,以降低患病风险。
我们还可以努力改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精神病院的标签效应曾经有一名青年教授因一次大胆的实验,将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更多次扮演躁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功进入精神病院,这个实验引发了当时所有精神病院的愤怒,医学专家被抓了个正着。
精神病与正常人的边界凭什么划定的?年轻教授罗森汉恩对此心存好奇,希望能找到答案。
他暗中组织了一个实验,并招募了八位志愿者:研究生、画家、家庭医生和家庭主妇等。
这些志愿者需要扮演精神病患者,与真正的患者身份混杂在一起。
为了提高成功率,罗森汉恩规定志愿者五天内不得洗澡、刷牙、洗脸或刮胡子。
有些人觉得这个要求匪夷所思,但仍有人积极报名参与,为保持多样性,罗森汉恩还同意让三位心理学家和一位精神病专家作为参与者。
八名实验者进入精神病院后,以"耳边一直有砰砰的声音"为理由进入了12所精神病院。
由于他们的外表不洁和幻听症状,轻而易举地便被精神病院收纳了进去。
关键的一步来了,既然进入了精神病院,那么就可以测试出精神病院的医生是如何判断病人与正常人的。
根据罗森汉恩的要求,八名实验者不久便告诉医生他们的幻听已经消失。
但医生和护士并未将他们的言辞放在心上,依旧继续给他们开药,而实验者则悄悄将药片藏在舌下,然后在护士离开时吐进马桶。
事后八名实验者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行为和其他精神病患者是如此相似。
实验者由于要确保他们的记忆没有错误,被要求每天记录下来,而护士和医生竟然没有干涉。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就是精神病的表现。
在按时服药并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实验者陆续被释放出院。有的被关了52天,有的只住了七天。这期间共计拿到了枚药片。
对于这些身心健康的实验者,精神病院自信地认定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其中七名被判定为精神分裂症,剩下的一名被判断为躁郁症。
可惜精神病院从头到尾都毫无察觉,将一群正常人当成了精神病患者治疗了许久,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事故,而是一个严重的信任危机。
如此看来精神病院真的可靠吗?他们有能够准确判断精神病和正常人的标准吗?这样的疑虑令每个人都心生惧怕,让精神病院的声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如何才能远离精神疾病这项实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