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很多妈妈都成了好学的小书虫。买了一大堆育儿书,空下来就翻一翻,不知不觉就把书柜给填满了。
可还是有很多妈妈会困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育儿书,还是带不好娃呢?”
“这本书说要给孩子充分的爱,那本书又说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我到底该听谁的?”
面对各种矛盾的说法,很多妈妈产生了怀疑,看育儿书真的有用吗?照经验养娃就不行吗?
对此,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养蜂有养蜂的方法,养猪有养猪的方法,惟独对于教养孩子,反而不如养猪养牛的重要。”
“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前无准备,事后无研究,孩子的价值,还不如一只羊,或一头猪。”
陈鹤琴老先生批评的,正是不做任何准备,全凭经验养娃的做法。
就像我们进入工作岗位前,要学习、看书一样,养育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
否则,用错误的方法养娃,不仅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会让我们自己很累、很无助。
既然养孩子需要学习、看书,那为什么很多妈妈还是觉得“读书没啥用”呢?
这其实和我们读书的方法有关。方法错了,自然达不到提升带娃技能,轻松养娃的效果。
小样妈给大家总结了读育儿书的3个方法,同时也对应着3类读书的误区。如果你能做对这3点,一定会像日本读书达人奥野宣之说的那样:
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真正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得心应手地运用起来。
误区1:推荐什么读什么,不加选择地读书
建议:列好购书清单,只读对的书
对很多妈妈来说,读书之所以没用,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读错书了。
想要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育儿资讯,就一定要重视选书这件事。不能别人推荐什么,我们就读什么。
怎么选一本好书呢?小样妈给大家分享3个技巧。
1、养成列购书清单的习惯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推荐某本书,就马上去下单,结果买回家要么没时间看,要么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想要避免这种冲动买书的行为,只需要在笔记本或手机备忘录里,把想买的书记下来,列清楚书名、作者和出版社。
最好能简短地加上对这本书的期望,也就是通过这本书,你想获得什么。比如辅食喂养知识、如何培养孩子情商等。
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让读书的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不仅能帮助你选到一本真正有用的好书,还能提升你读书的效率。
2、通过作者的背景筛选出优质的书
列完购书清单后,我们还需要一个步骤,就是筛选。把不必买的书筛掉后,剩下的就是优质的好书。
筛选的时候,可以通过书里“作者简介”的部分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也可以上网查一下这个作者,看看他在专业领域里是否权威。
作者是一本书的灵魂,如果他本身水平有限,或者观点有偏颇,我们就没必要花时间去读他写的书。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选书的时候,会选择权威机构,或者领域大牛写的书来读。
比如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育儿百科》,中国营养学会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国外翻译过来的心理学教材。
这些书内容权威,看了就能直接用,可以省去我们求证的时间,减少犯错的机会。
在购买个人撰写的书籍时,我偏向于选择国外权威作者写的书。他们通常有心理学的背景,是权威教授、领域大牛,或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过成千上万个家庭。
比如《孩子:挑战》这本书,就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作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
书里的内容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像这样的书就很值得买来精读。
相反,如果作者没有相关的学术背景,只是自己的育儿经验分享,那么建议在我们初学育儿知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育儿理念前,不要轻易买这类书去阅读和实践。
万一这些方法并不适合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误导。
3、通过目录、试读筛选适合你的书
现在网上买书非常方便,我们可以利用商品详情中的目录、内容简介,以及试读的部分,去快速地浏览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结合我们做购书清单时写下的读书期望,也就是通过这本书希望收获的东西,来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小样妈建议,选的书不仅作者要权威,内容也应该是基于孩子的一般发展规律写的,不应该只是经验分享。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都不同,适合这个孩子的方法,未必能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所以我们应该读一些解读儿童发展规律的书籍,去了解孩子喂养、发育、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结合孩子自身的情况,去给他最好的养育。
同时,作为普通妈妈读的书,还应该是深入浅出、方便实操的。不建议买那些太学术、晦涩,或者只有鸡汤,没有实际应用方法的书。
通过上面3个技巧,列购书清单,筛选作者,筛选内容,我们就能得到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育儿书单。
照着它去买书,就不怕读错书浪费时间,或者陷入育儿误区了。
误区2:看书没重点,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
建议:3个步骤,快速get书中精华
关于读书,我们总会羡慕那些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反观自己,一本书读读停停,很久都读不完,或者看了后面忘了前面,难免会感到受挫。
如何快速、高效地掌握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呢?小样妈给大家推荐3个步骤。
1、快速略读
拿到一本书后,不要从第一页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那样不仅慢,而且记忆效果很差。
建议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目录,标题,加粗的文字,每个章节最前、最后的部分。如果章节本身有简介和总结的话,更要重点看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略读方法,我们可以快速把握整本书的框架和结构,找到自己最关心,需要重点阅读的部分。
还可以用折页或者贴便利贴的方式,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标记出来。
2、带着目的去精读
略读过后,我们就可以做精读了。
精读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解决某个育儿难题,还是积累一些育儿知识。
读完后,记得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这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我是否认同书里的观点,有没有解决我困惑的问题?
比如我在读《养育男孩》这本书时,特别想知道父亲在儿子成长中的作用,这样我就能说服老公多花时间陪孩子了。
所以在通读全书后,我着重读了一下第5章:父亲应该做些什么。对这部分的内容印象就特别深刻。
读书的时候切忌贪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记下来。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反而能有扎实的收获。
3、画重点,做笔记
很多人会觉得,读书就应该轻轻松松的,又不是要考试,干嘛要做笔记呢?
但如果我们不做笔记,看完就忘,那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而且做笔记不一定会很麻烦。简单的笔记一样能提升我们的阅读效果,让你轻松记住那些需要记住的内容。
给大家推荐2种超简单的笔记方法。第一种是贴便利贴。
当你读到很触动你,或者比较重要的内容时,可以拿一张便利贴贴在旁边,写下你的思考和感受。
比如我在读《养育男孩》这本书时,有一部分是讲男孩到了6-13岁时,虽然父亲的角色很重要,但母亲也依然重要。
如果这段时间母亲突然消失,男孩为了抑制痛苦,就“会关闭与母亲有联系的方面,即他温柔、可爱的一面”。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到很多男孩、男人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故意表现得很冷漠,可能就是和童年时母亲的对待方式有关。
于是我在便利贴上写下,“6-13岁,在男孩培养勇气的年纪,母亲依然很重要。母亲要给男孩足够的爱,他才能成长为既勇敢,又体贴的人。”
妈妈们在看书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记录感想。就算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也没有关系。
因为加工、思考的过程,能帮我们把书里的信息内化为我们的知识,让记忆更深刻。
记笔记的第2种方法,是“3句话笔记法”。
很多人不喜欢记笔记,就是因为记得太多,不仅浪费时间,还打断了读书的节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规定自己每次读书,只摘抄3句最打动我们的话。把这些句子写下来后,在后面记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可能只需短短十分钟,就能帮我们抓取出书里的精华内容,不再读完就忘。
误区3:停留在“读”上,没有思考和应用
建议:把书里的内容应用起来
和读小说不同,我们读育儿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解决育儿难题,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所以读育儿书不在乎多,哪怕只读过一本,只要能真的用起来,那就是好的。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应用的意识。
对于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直接提供育儿技巧的书,比如《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孩子:挑战》《养育的选择》等,我们可以在看书的时候,把其中的方法简单地记录下来,贴在墙上,然后在一段时间里做刻意练习。
这样我们就能熟能生巧,通过练习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同时改变孩子。
如果书的实操性没那么强,我们就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思考怎么把其中的理论、方法应用起来。
虽然一开始我们会不习惯,会有些生涩和笨拙,但是一旦养成“看了就要用”的习惯,我们就会越来越熟练,你和孩子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大。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读育儿书修炼自己的几个方法。包括怎么选书、读书和用书。
这些方法都是小样妈亲测有效的,帮助我从育儿小白蜕变成现在的半个育儿专家。
只要你能真正实践起来,也会和我一样有更多的收获,让书不白读。
假如你有更好的读书方法和育儿心得,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我是小样妈,一个愿意为孩子努力学习的妈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