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讨我在《深度领导力》这本书中提到的“未来人才画像”的话题。
一、未来人才,长什么样?
有句著名的话叫: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对于组织、领导者、个人而言,研究未来人才画像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未来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持续保持竞争力?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当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可能就是无法搞清楚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人类简史》的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思想非常恢宏,他有句话非常打动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说,未来人类要准备好,每十年要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
但我有点怀疑,他说的十年可能还是太长了。变化来得太快,可能等不了十年就要重塑一次。
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要把“重塑自己”牢牢装在自己脑子里,随时准备好能够卸载过去的、老旧的系统,升级成新系统。尽管这的确很困难。
赫拉利还说,未来世界人需要两大能力,一个是高情商,一个是保持情绪稳定。在我看来,这其实讲的是一件事——都属于情商,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其实是情商的一部分。因此他讲的未来需要的两大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但感觉起来阴阳不够平衡,所以我更喜欢微软在招人时运用的模型,它们的模型更加阴阳平衡。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年接棒,在六年时间里将微软从三千多亿美金的市值拉到了万亿美金。达到这个级别的,基本也就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几家。
纳德拉提出,对于高层管理者、领导者,微软最看中两个东西:
第一个叫clarity,清晰度,即思维是否清晰。现在的世界太复杂了,所以你能不能抽丝剥茧,一下就看清楚世界的走向和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叫energy,就是能量。高级领导者,各级管理者,能否给团队和组织带来能量,至关重要。
作为管理者、领导者,你能不能鼓舞别人?能不能让大家愿意为了这个事业去不断拼搏奋斗?
其实,中西方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礼记-大学》里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儒家对成功人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
但是这句话之前还有好几个字,比如“格物致知”,就是期望我们要看清楚世界,要搞清楚事物的本质,这与纳德拉讲的思维的清晰度其实是同样的意思。
微软的纳德拉讲的其实为我们定义了未来人才,我更喜欢这个“阴阳平衡”的未来人才双要素,一个关于做事,一个关于做人。做事看清本质,做人注入能量!
二、未来人才特征之我见
根据我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未来人才的特质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点是敏捷学习,第二点叫同情同理,第三点是坚毅宁静。
首先,我想先讲一讲CarolDweck(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这本书。她在书中的观点是: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也还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我们依然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情商。一直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细胞都有机会发生积极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链接。
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神经可塑性,人到老了都可塑,都可以被重塑。这些发现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谈谈我所提出的“未来人才的三大特质”。
1.敏捷学习
①什么是敏捷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WarnerBurke称其为learningagility,是指人们通过尝试新行为、获得反馈,并且快速做出调整以灵活应对新事物新经验的能力;是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并学到新东西的能力。
敏捷学习者就是那些始终保持好奇心、不断打破边界、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领域的人;
是愿意放下骄傲的心,能够公开示弱、真心寻求反馈,并对反馈做出积极回应的人;
是愿意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及时卸载固有能力程式,持续升级操作系统的人;
是能够找到那根神奇的“绳子”,把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串连起来变成“珍珠项链”的人。
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以前从来没有领导过海外业务,但他敢于冒险,放下手上不错的岗位,远征国际市场,结果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一个海外领导经验几乎为零的人,为什么能够并敢于尝试新的项目、获得新的体验、产生新的行为?他拥有了一种能力,敏捷学习的能力,能够从实施新项目的行动中获得反馈,进而迅速调整灵活应对,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未知,几乎完全没有经验、没有体验,但学会了如何去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超越自己原有的边界和舒适区,学到了新东西。这就是一种敏捷学习的表现。
②敏捷学习的行为
WarnerBurke还专门讲了敏捷学习的九大行为:
大家可以据此对自己进行一个衡量,看看自己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我想简单地来讨论这几项行为。
第一,你会不会对新点子保持开放的态度?
对于你感觉与原来经验好像有冲突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去拥抱它?咋看起来不靠谱的点子,你是否愿意给自己和别人机会去尝试它?
可能你脑子里过去的经验告诉你这个东西不太靠谱,所以你认为这件事情不行。
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最近有没有因为过往经验干掉了一些新点子的情景。你有没有对现有的做法提出疑问,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Why);你有没有对反对某种新点子的人或意见,直接问出whynot(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第二,你能否迅速干掉行不通的点子,加速尝试新的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在用过往方法解决问题时,发现怎么都走不通,这时候,有些人会尝试寻找新的方法,有些人还是抓住过去的方法死磕。
死磕是因为执着,是一种不放弃的表现,有时我们需要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多次无果后,是不是也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去找找可能的新路子、新方法、新路径?
拥有敏捷学习特点的人,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下老方法,尝试新方法,调整策略,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地破局。
第三,能否冒险、跨越舒适区,去承担新的使命、接受新的挑战、承担新的责任?
新使命、新挑战和新责任,能够把我们带向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经验,事实上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学习与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放下,冒险去追寻新的体验和责任,而有的人却相当谨慎,难以跨出关键一步?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好奇心、自信心和对机会成本及风险的选择偏好,造成了这种差别。
有的人就是对未来更好奇,他们对探索未来和未知更有兴趣;有的人对自己做成一件未知、不确定的事情的信心更大,他们感觉自己能够驾驭未来的未知环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中可以看到不同人对风险的选择偏好。
对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判断以及比较偏好,也可能决定了个人是否能够果断放下现在、去追逐未来。
说到沉默成本,有的人会在内心夸大在现有事情上已经投入的成本,这使得他对手头上的事情弃之不舍,对投入到新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说到机会成本,有的人会高估持续现有事情所能带来的回报,并低估投入新事物所能带来的回报。
上述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人对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使命的动力和取向。时间一长,每个人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机会也会有天壤之别。
第四,你能否借助人际冲突来刺激学习?
有的人喜欢与人辩论,通过辩论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有的人看到分歧和差异,会提出来公开讨论,这样就会刺激了双方甚至多方的思考,因而也刺激了学习。
第五,能否主动寻求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不少人喜欢与跟自己类似的人一起工作。
你是否愿意跨越舒适区,跟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特别是那些非常异类的、给你压迫感的高手一起工作?
第六,能否经常复盘和反思?
人最好的学习可能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但每天忙忙碌碌,事情接踵而来,很多好的经历还来不及被咀嚼被消化,就被后面到来的事情覆盖,大量复盘、反思学习的机会被浪费了。
因此,不妨运用《思考的快与慢》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2思考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复盘和深度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告诉我们,人在思考的时候,常常有系统1思考和系统2思考。
系统1思考是直觉思考,比如开车时你想都不用想什么时候要踩油门、踩刹车,凭的都是直觉。
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直觉思维,它的好处是:快,消耗能量少;坏处是:直觉思维主要调动我们原来经验中的一部分,容易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很可能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所以他说,我们时不时地要进行刻意思考和深度思考。
麦肯锡前主席曾说,他这一辈子几十年,每天至少见一个世界级的领袖,发现他们都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具体来说,要做到2x2,每周有两次,每次有两个小时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时候,身边没有手机,没有书本,没有人。可能只有一支笔、几张纸,你要自己跟自己独处两个小时。
既可以用来畅想未来,也可以用来反思过去。有了专门的时间去畅想未来、反思过去,其他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了!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不一定真的能够安静下来。但深度思考确实也是敏捷学习的好方法。
敏捷学习,还需要我们突破自己在学习中的惯性,用自己不太喜欢、不太习惯的学习风格来吸纳信息、开展学习。
心理学家DavidKolb(大卫·库伯)提出了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每个人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偏好都不一样,分别有四大风格:行动型、思考型、发散型、聚焦型。
第一种风格叫行动型,简单来说就是凭直觉做事。
比如今天学到一点东西后,行动型的人会马上想到去运用、去尝试。行动果断、说干就干,喜欢依靠直觉、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种风格是思考型,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刚才讲过,行动型的人在学到今天的概念和方法之后,马上想着如何运用和尝试;而思考型的人会想,陈老师讲的这些概念和方法靠不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原理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理论?
思考型风格的学习者一定会去琢磨、去研究,会去收集证据,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第三种风格叫发散型,也是靠直觉,但偏好探索各种多样的可能性。
发散型的人会思考:这个东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活法、做法、想法?
这种学习风格的特点是富有创意、灵动、思维发散。
第四种学习风格叫聚焦型,偏好解决问题,聚焦一切为了解决问题。
拥有这种学习风格的人,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收集信息和学习,因此非常聚焦。
上述四种学习风格,各有特色,各有用处。但人常常偏好某种风格,长板同时也是自己的短板。太快的人想得不深;想得太多的人行动太慢;太过聚焦的人忽略了多种可能性;太发散的人常常办不成事。
因此,敏捷学习就是要跨越自己的偏好和舒适区,时不时跟自己拧巴一下,跳出常规的、习惯的学习方式,练习用新的方式来学习和思考。
2.同情同理
未来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都身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未来杰出人才,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特质。对一般的人可能很难这样要求,但作为优秀人才,我们需要对他人的困境和苦难抱有同情心和慈悲心,要尽可能伸出援手。
同时我们还要持续提升我们的同理心,这几乎是人这种社会动物的元素质,也就是最核心的几个素质之一。
在未来我们如果想赢,就一定要学会跟人合作。很多人能力很强,但是就是无法跟人合作。无法跟人合作,自身的价值就会打折。很多很聪明能干的人,本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但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无法使他们的才华充分绽放。
在组织层面,几乎每家组织都抱怨团队合作不好,还真没看到有什么组织站出来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团队合作。
可以想象,糟糕的团队协作、协调和协同,耽误了我们多少伟大的使命和愿景,拖累了我们多少创新和增长!这一切,都跟同理心有关。
同理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猜到人家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到人家内心的感受的能力。
同理心高的人,好像能够钻入别人的内心,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知道别人内心的感受如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非常自我中心的人同理心一定不会太高的。
同理心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