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蓄意通过躯体、言语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的重复性攻击性行为。校园欺凌参与者通常分为单纯欺凌者(只欺凌他人)、
单纯受欺凌者(只是被欺凌)和欺凌-受欺凌者(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众多研究表明,相较于未参与者(既未欺凌他人又未被他人欺凌),参与欺凌者(单纯欺凌者、单纯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精神疾病,甚至自杀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精神病样体验,也被称为精神病性体验,是一种类似于精神病性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体验,但不会导致临床上显著痛苦或社会功能损伤的危害,主要包括妄想体验)和幻觉体验,其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干预能够预防个体后期精神障碍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欺凌是青少年患精神病样体验的危险因素,遭受欺凌行为与迫害观念和偏执倾向密切相关。在校园欺凌中,不同欺凌角色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所经历的欺凌事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证实,参与欺凌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者,其中欺凌-受欺凌者焦虑抑郁检出率最高;国外研究表明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欺凌-受欺凌者都可能增加青少年患精神病样体验的风险,而欺凌-受欺凌者患精神病样体验的风险最高。
国内以往研究大多从欺凌行为和类型探讨欺凌、受欺凌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还未涉及欺凌不同角色和精神病样体验的研究。同时已有的精神病样体验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