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年,走饭,一位默默无闻的高校学生,在微博上用时光机留下一句话之后自杀。
“如果今天婚礼我可以成为一个‘新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想要成为可以实质上帮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
年,患上重度抑郁的女作家林奕含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同一年她在家中自杀,时年26岁。
年,在B站,抑郁症已经被嘲讽为“财富密码”一段时间了。
戴着“网红人均抑郁”的有色眼镜,一些观众在主播罗小猫的直播间,怂恿她快点喝农药。她仰头喝了下去。虽然众多网友紧急报警,但在抢救了一天之后,她还是离世了。
抑郁症,似乎已经从精神杀手变成信任杀手,成为网络暴力的又一个“正当武器”。这个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抑郁症还没有全面、多元的认知。
有时不是不想,而是难以看清。关于抑郁症,众说纷纭。
乔纳森·萨多斯基,一位美国的精神病学史学家认为想要真正看清、理解甚至驾驭它,唯一的解决路径是超越眼前的认知局限,将自己置身于宏阔博大的历史及文化中。因此他写就《抑郁帝国》一书,梳理抑郁症的古今历史脉络,从概念、理论、治疗、现状等角度来解读抑郁症,为世人提供崭新的视角。
当我们在网络上轻易评论“抑郁症”的时候,关于这三个字,哪些信息是被忽略的,甚至是无知的?
这本书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
01“网红人均抑郁症”现象客观存在,抑郁症全球蔓延也是客观存在
“不会真有人拍自己抑郁症的视频发到B站上吧?”
发在贴吧上的一个疑问,代表了很多网友的心声。
网图,侵删在网红遍地开花的互联网时代,有人晒抑郁症确诊书,有人表演抑郁症行为艺术,有人妄图用抑郁症保护自己苦心经营的人设,于是“我有抑郁症”在大众眼里成为了现代版的《狼来了》故事。
网友确实有理由怀疑网红患有抑郁症的真实性,但同样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当今抑郁症在全球迅速地蔓延与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重大疾病负担之一。
在《抑郁帝国》书里展示了一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年至年间增长了18%。年和年,大约有1/9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服用了抗抑郁药。
网图,侵删在中国,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我国成年人群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是6.8%,12个月患病率是3.6%。青少年这个群体在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抑郁症的诊断数量大幅度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作者认为有3种可能性来解释这种现象:
第一种是流行病学家所说的“患病率真正上升”——实际患病人数增加了。
第二种是可能因为拥有了更好的检测方式。
第三种的解释,诊断漂移,即以前可能是另一种疾病,或者根本不诊断为该疾病的情况,如今被诊断为“抑郁症”。
事实上,以上两种或三种的可能性同时发挥作用。
作者强调,统计抑郁症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一部分原因在于抑郁症很难定义。
那么,在抑郁症还无法被准确定义的前提下,当面对一个宣称自己有抑郁症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随意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02自杀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症状
提到抑郁症,经常看到一个词语如影随形:自杀。
作者指出,自杀只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确诊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单一行为不是决定性标准。
目前,作为抑郁症的主要诊断标准的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重性抑郁障碍(MDD)相关内容。
如果在两周内出现了以下9种症状中的5种,并且至少有一种躯体症状,则DSM-5认为应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这9种症状是: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
(2)几乎每天或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活动兴趣或者乐趣都明显减少。
(3)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或者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者迟钝)。
(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者精力不足。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者过分地、不恰当地感到内疚。
(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者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者有某种自杀企图,或者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这个诊断标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症状的持续时间,症状必须持续才能进行诊断。另一点更为重要——仅有情绪问题,不能确诊为抑郁症。
西方精神病学坚持身体维度,认为抑郁症一直都是一种身体体验。
有一种特殊性的抑郁症,被称之为“隐匿性抑郁症”,这种抑郁症不会有很明显的悲伤。
书里举了两个案例。一位妇女只抱怨头痛,然后就上吊自杀了。精神科医生从自杀中推断出了抑郁症。还有几位患者症状包括厌食、失眠、阳痿和月经不调,但几乎没有悲伤的迹象。
DSM-5这个抑郁症诊断标准在中国经历了本地化。
从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那里了解到,国内精神科医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通过3个核心症状,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症状(基本与DSM-5所列举的9大症状重合)来确诊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
这3个核心症状是指:
(1)抑郁心境:是否一段时间内总也高兴不起来
(2)兴趣和快感的丧失:是否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
(3)精力不足:是否感觉很疲劳,天天都很累,什么的都不想干
以上列举出不同国家对于抑郁症不尽相同的诊断标准,看似枯燥,但聪明如你,看到这里,定然察觉出一丝规律的味道:
作者指出,“围绕着这种疾病有着种种谜团,但有一点已经得到证实,那就是它并不完全是心理上的或者身体上的。”
“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在抑郁症还无法被准确定义,并且在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症状的前提下,
当面对一个宣称自己有抑郁症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随意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03“抑郁症患者需要表达自己的状态”,却发现语言如此匮乏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不会真有人拍自己抑郁症的视频发到B站上吧?”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收集到一个靠谱的回答。
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曾说,“历史病例报告和临床实践都经常表明,抑郁症患者需要表达自己的状态,但会发现语言并不充分。”
许多患有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的作家,把自己的患病经历用回忆录的方式公布于众。
美国著名的当代女诗人、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用“钟罩”这个意象来形容抑郁症给人的一种窒息感。病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被困住的感觉。
这个隐喻确实不好理解。但没有得抑郁症的人,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位抑郁症患者没有精准地描述出“空虚”和“窒息”?
“很少有疾病能与抑郁症的可怕相提并论:耗尽你的生命价值,使你变成行尸走肉。”
这些回忆录首要任务是让普罗大众明白,抑郁症是一种病。
这种病,不是心情不好。如果通过加强锻炼或多出去活动,就能克服坏心情,那么这只能说明,你只是有一种名叫“抑郁”的情绪,而不是得了名叫“抑郁”的疾病。
《抑郁帝国》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年中,人们对抑郁症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