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三联周刊发表了一篇调查文章《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在朋友圈刷屏了。
北医六院的精神科医生对记者说,只要一开学,精神科医生就忙得要命。
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看病,症状都无法上学,一提上学就精神崩溃,一写字手就抖,根本不能学习,病房里住满了不肯去上学的孩子。
有些朋友对此感到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不会是危言耸听?”。
我想说的是,这确实是事实。
疫情前的几年,因工作关系我要医院做项目调查(小鱼是主任医师)。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医院(医院),在某层楼道里,听到很多小孩叽叽喳喳的声音,还有小孩在追逐嬉闹。
在精神病院看到那么多小孩的感觉,非常非常奇特。
哪怕我是学医的,在我脑子里,也总认为精神病是一种应该属于成人的病。
小孩,就该天真活泼、阳光烂漫、健康完美。
我转身问身旁的本院医生:“怎么有那么多小孩?”
这位精神科医生说:“现在不算多,到了寒暑假床位爆满,很多人排了好几个月都排不到呢。”
这几年的情况并没有好转,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问题尤为严重。
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常常爆满,一些患者只能被收进成人科。
我的表妹在成都当精神科医生,专业方向是老年精神病,但每次坐门诊的时候都有青少年来就诊,因为青少年精神科的号实在太难挂了,家长们不得已只能找个其他精神科医生看。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在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抑郁呢?
#1
Dr小鱼
我看到网上很多大V以及家长们,对社会关于儿童精神状况堪忧的指责感到委屈不已。
他们喊到:“管学习吧,逼狠了怕孩子心理出问题;不管吧,竞争这么激烈,普通家庭,真不敢放养。”
“当父母的也需要理解,也不容易,好不好?”
……
也许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作为成年人,在问题出现时不先自省,而是委屈和抱怨。
像个巨婴一样,向未成年人求理解求呵护,而忘却了自己的责任。
耶鲁大学情商中心创始人、儿童研究中心教授马克-布兰克特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其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里的悲惨不是指物质上的悲惨,而是精神上的悲惨。
他访谈了成千上万来自全球各地的人,询问他们:
你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成人?
你跟父母的关系怎样?
你会如何描述或形容童年时代的家庭情绪氛围?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80%的答案都是负面的词汇:被困、沉重、压抑、紧张、无助。
只有20%的回答是正面的:支持、关爱、关怀、滋养、接纳。
这意味着,在一个充满支持、关爱和接纳情绪的家庭里长大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这还意味着,绝大多数成人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现在又把同样恶劣的环境施加给孩子。
#2
Dr小鱼
家长们孜孜不倦地抓学习,抓全面发展,为了让孩子打一个好基础,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
这没有错的,确实是用心良苦,为了孩子好。
但现实中,家长们的付出并不是都能有所回报。
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不仅没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占有优势,却还搞出了精神问题。
这是为什么?
其实,决定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跟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而真正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在于情绪。
情绪对人的影响是远超想象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他/她的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吸收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情绪不好。
恶劣家庭环境,让孩子产生恶劣消极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算家长请一对一的老师补课,补很多课,都无法提高成绩的原因。
因为,孩子的主要问题不是智商欠缺,而是情绪不好,让其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和吸收知识。
我们成年人工作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心情好,领导赏识,同事关系融洽,干起活来效率特别高。
如果心情烦躁低落,领导刻薄,同事勾心斗角,上班也没了干劲。
愤怒、恐惧、羞耻、孤立、压抑等负面情绪会显著地限制人的心智。
所以,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教养困难,家长最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