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
TUhjnbcbe - 2024/4/3 17:29:00

「本文来源:健康报社」

年6月,上海市提出构建有关部门、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共建,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周期,能有效支撑公众自主管理心理健康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承办,晖致医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健康精英汇——打造精神医学高地精英研讨会”第二场在线上召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再次走进直播间,就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络建设、互联网医疗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

处长黄欣:

精神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可以说是弱项中的弱项,短板中的短板。这些年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和人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老旧,技术水平与其他专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现象依然存在。

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着力点是要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这在去年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的意见》里面给出了初步答案。

现在全国有部分县、市仍没有精神专科服务。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地级市,设置1医院医院设置精神专科和病房;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医院设置精神科病房;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加强县(区)级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填补部分县(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空白;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我国计划到年培养一批新的精神科医师,让精神科医师的数量达到5.6万名,每10万人有4名精神科医师。另外,要对现有的医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还要通过对现有其他专科医师加注职业资格的方式,赋予他们从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资格。

扩大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供给,除了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和人才队伍不足以外,还要提升核心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规范化诊疗,狠抓医疗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从调查来看,精神和心理相关疾病患者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但是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不明显。未来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时,要充分考虑精神科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价值,向精神科一线医务人员适度倾斜,为精神科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缓解医务人员压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建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党委书记谢斌:

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但其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和管理能力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需求最大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存在管理缺失问题:服务定位不清,管理部门未明,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不健全。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比如大学本科没有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的专业设计,“临床心理学”这个专业也是近几年在个别院校刚刚开展起来。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三是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各种各样的收费培训项目非常多,但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供应却是不足的。

四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职业激励不足。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缺乏职业保障,社会形象模糊。

要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关键是规范两种服务形态,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需要从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以及经费保障几个方面入手。

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明确要求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管理体系中。年,国家10个部门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对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以及专业的教育背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这个专业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然后要有一个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从本科开始,到研究生,再到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相关人员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后,还要完成专业的实习实践,取得从业资格。并且,还要加强对执业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持续改善服务质量。

上海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些探索,主要思路一是建章立制,通过修订地方规范、制定中长期规划以及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等,将心理咨询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规范化的专业技术服务范畴,完成了对专业人员从规范化培训到实习考核、注册登记、从业监管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设计,目前正有序推进落实。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管理,并吸引各种社会资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