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医院创始人冯光启
看到疯癫的病人,心里像锥子扎着一样难受。能用自己的双手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他(她)们获得新生,内心才有一份宽慰和安宁。-----冯光启
巍巍沂蒙山区,有一座因为战役而驰名的“孟良崮”。山脚下,有个冯氏中医世家。生于年的冯贵三,是当地闻名遐迩的“红色乡医”。早年间,他为生计所迫闯过关东,加入过抗日组织“大刀会”,后来成为一名抗联战士。在日军重兵清剿之下,冯贵三不断转移,独自投奔了在临江开中医药铺的拜把兄弟刘交厚。
在这里,冯贵三开始学习中医“针灸”知识,得到了当地刘氏中医针灸的真传,也成了他之后一辈子养家糊口、行善济世的依靠。在家人的规劝下,冯贵三返回山东老家,一边行医一边秘密抗日,成为八路军的地下联络员。利用自己乡村医生的身份,他四处收集情报,通过地下*组织传播给部队。同时,又给八路军干部战士看病开药。他的家,也是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解放军的“后勤留守站”。
冯贵三行医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他从来不在病人家里吃饭,也不喝酒不吸烟,不要任何礼物。他对子女们说:“从医这一行,一定不能在病人家吃饭,人家有病,千万不能麻烦人家,喝碗开水可以,给东西不能拿,更不能要钱。”在他眼中,病患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随到随诊,有求必应。年2月,84岁的冯贵三逝世,很多受过他恩惠的乡亲纷纷前来吊唁。
冯贵三有八个儿女。儿子冯光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嘱托,以一名普通乡医的身份,主攻治疗令人闻之色变的精神疾病,工作了六十多年。
在六十多年行医中,他揣着一颗“仁爱”之心,为精神病患者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他用精湛的医术,使数十万计的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新生;他耗尽毕生的心血,做好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他用行动书写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生绚丽篇章。
医院创始人冯光启先生
在他的身上,记录了“小人物”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这就是人格崇高的壮丽人生历程。
如今,医院走过了六十个春秋,成了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希望和温暖温馨的家园。
立志成就“红色乡医”执著打开求医之门
一九三九年十月,冯光启出生在沂南县岸堤镇冯家庄一户中医世家里。父亲冯贵三曾经是罗荣桓元帅的秘密交通员,用一根银针为千万八路军战士解除伤病之痛,被誉为“红色乡医”。
冯光启从小就立下了做“红色乡医”的志向。没有现成的识字课本,冯光启到处找“课本”,墙上贴的过时标语,他小心翼翼地揭下来,抚平后折叠起来;散落的宣传传单,红的黄的绿的,他搜集起来;村北墓地石碑上的碑文,他用粘土和泥巴糊了一层拓下来。带着他的“课本”,向有文化的人请教。
几年的时间里,冯光启在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中,凭着倔强、执着、勤奋和不服输的韧劲得到了回报,他成为村里第二个有文化的人。
15岁的冯光启,开始跟着父亲学针灸。他照图上的穴位,试探着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验身体反应,体验针深针浅在身体上的反射。
一九五八年,为推广中医,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当时的沂南县岸堤乡开办第一期乡村保健员针灸班。在父亲的传授下,已经初步掌握针灸技术的冯光启,为了深造和从理论上系统学习,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在学习期间,他既是学员,又是先生。与老师一起探索,与学员一起切磋交流。他的谦虚、好学、助人给老师和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老师和学员的好评。
他的针灸技艺在科学中不断得到提升,有了质的飞跃。父亲的一根银针在他手里变成了一根“神针”。
随着患者的口口相传,冯光启“神医”的名字从小山村里走了出来,响出山外,传到县外、省外。患者在亲属的陪同下慕名而来。一时间,小小的冯家庄,涌入了多名外地求医者。
探索路上无止境创造奇迹写传奇
精神疾病和民间俗称的羊癫疯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精神上、生活上的沉重痛苦。此类疾病病因不清,病症顽固,复发率高,是公认的世界级医学难题。
每天接触的精神疾病的患者,都给冯光启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撞击。患者的疯癫、家人的求助目光令他内疚,久久难以忘怀。
治好一个人,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就是消除了人们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一分危险。
冯光启在熟练掌握针炙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验证和提高。他到医学书籍中求知识,研案例,创底寻根;他向有经验的同行求教,一起切磋、探讨。他克服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破解一个个医学难题,精神和肉体上也经受了一次次脱胎换骨般的“折腾”和“折磨”。
他的身体上与精神病理相关的穴位上都布满了针眼,他的脸上不知挨了患者多少突然“袭击”的巴掌,红了肿了、挂了“彩”了,是常有的事;他的身上留下了不知多少患者“袭击”拳脚的“印记”。
冯光启先生为病人看病拿药
冯光启钻研、攻关、克难,运用独到的针灸医术和药物辅助,取得了治疗精神疾病领域突破性的成果,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再次在山村、外界引起了轰动,演绎出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故事一,亲情“娘俩好”。新泰市有一户婆媳,因家庭琐事引发矛盾,争吵不断。时间一长,婆媳俩同时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一句不合就发作,或对骂,或撕扯,或相互攻击。家人为此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人指点,全家人“护送”婆媳俩慕名而来。冯光启把脉问诊,对症扎针,并辅以药物。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婆媳俩痊愈。出院时,婆媳俩第一次相互挽着胳膊,向冯光启齐声道谢。
故事二,赠画《白求恩》。费县的一个女性患者,一发病就疯癫乱跑,每次家人轮流值班守护。丈夫是美术老师,每天上课牵挂着她。他多次带医院寻医,结果,只能一时缓解。后来,经人介绍,他抱着试试的心情来到了冯光启诊所。冯光启仅用两个疗程,就收到了丈夫难以想象的治疗效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这名患者精神疾病痊愈。出院那天,这位老师脸上笑得那么灿烂。老师回家后,也精心地画了一幅《白求恩》画像赠给冯光启。
故事三,“疯癫姑娘”喜结良缘。蒙阴县垛庄一个疯癫女青年,遭到了娘家和婆家的抛弃。后来被好心人送到冯光启的诊所。在冯光启的治疗下,姑娘精神一天天的好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冯光启托媒人给姑娘介绍个对象,重新组建了真正的幸福的家庭。姑娘后来生育了一双儿女,现在成了当奶奶的人。她把冯光启视为再生的父亲。现在这位受尽折磨、耻辱的“姑娘”,说起“父亲”的大恩大德,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故事四,夫妻“破镜重圆”。沂南县高里街一女性,在上集市的路上,突发疾病,口不能语,行动痴呆。住了八个月的院,家里背了一身债,不见效果。丈夫提出离婚,撒手不管。家人在走投无路下,找到冯光启。在治疗期间,冯光启一边开导患者的丈夫,一边想办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四十多天后,患者病症消失,治愈出院。回家的那天,丈夫既感谢又愧疚,对冯光启说,你治好了媳妇的病,解开了我的心结,“治好”了我的“心病”。
……
冯光启创造奇迹写传奇,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行医就要做“良医”仁爱厚德暖众心
在冯光启的心里,爷爷的“人命关天”、父亲的“红色乡医”,不但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行医的准则。
在行医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这个准则。
有钱也看,没钱也看。这是冯光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那些孤寡、独居、残疾的老人,冯光启心中总有一份“档案”。什么时候该针灸了,什么时候药吃完了,他总是像“钟表”一样,准时出现在他们面前。
有时,老人心里过意不去,拿出手里攥出汗的几元几角钱给冯光启。冯光启笑着说,就当我“孝敬”您老了。
在这些老人心中,冯光启做了儿女的事和儿女做不到的事,比亲人还亲。沂南县双堠镇九十岁的张大娘对儿女说,没有你冯大叔,我早就没命了。你们什么都忘了,也别忘了你冯大叔。
冯光启有六个儿女,一大家人,在挣工分吃饭的年代,生活过得拮据、艰辛。但他宁愿委曲儿女,也要尽最大努力,把温暖送给患者和家人。
有一年年关,家家户户炸萝卜丸子,为过年准备“美食”。冯光启的老伴起早贪黑炸了半筐萝卜丸子。几个半拉大的儿女望着丸子盼过年。午饭时分,在诊所忙完的冯光启急匆匆赶回来,饭还没顾得上吃,就拿了几张包食品用的纸,将筐里的丸子分包成几袋,最后偌大的筐剩下十几个。
在女儿冯秀梅的眼里,父亲的世界里,只有事业和患者。
我愿捐出十年寿换他再看十年病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积劳成疾的冯光启平静地、沒有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攀登过的大山,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离开了他一生为之钻研、攻关、为之奋斗的事业,离开了那些让他牵肠挂肚的患者,离开了他的亲人。
他把自己能做的、能奉献都留给了这个世界,留给了大山,留给了这片土地,也留给了人们不尽的思念。
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悼念他,追思他。
蒙阴县一个女性患者得知冯光启去世后,双膝跪地,朝着冯家所在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临沂白沙埠90岁的韩大爷,听到冯光启大夫去世的消息,老泪纵横,一天没吃一口饭,“难受死了,这么好的精神病大夫不在人世了,谁听着心里能搁下?”“要是能替他死,我真愿意替他去死啊,让他再为病号多看几年病!”
“老天爷怎么就不让这样的好人多活几年呢”……韩大爷的家人说,老人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行动不便,一定要去冯大夫的墓前祭奠,家人好不容易才劝住了他。
“现在都兴捐这捐那的,怎么就不能捐命给他呢?”韩大爷哽咽着对我们说,“要是能捐命,他这些年治好了那么多的人,每人捐一分钟给他,也够他活一百多岁了!”
韩大爷的儿媳(或其他亲人)说:“您净说瞎话,哪有捐命的!”
老人不乐意了:“怎么不能捐命!我就愿意去捐,要是能捐的话,我捐十年命给冯大夫,我活八十岁就行!”
冯光启的儿女们秉承着祖训,传承着家风,发扬光大医德医风,在祖辈留下的“傲人”足迹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父亲就是我做人、行医的标杆和榜样。”在女儿冯秀梅的心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父亲的善良是朴素的。读懂了父亲,才知父爱如山的哲理;行医后,才知父亲“良医良心”的崇高。能赚钱的人很多,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出影响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做大事的人,父亲一生做到了。她为能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今,冯秀梅院长挂帅的医院医院迈进!
冯秀梅在传承中不断攻克精神疾病领域一个个未解的难题,使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新的成果。
她像父亲一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资助困难患者。她发扬老区人民拥军光荣传统,成立了“红嫂协会”,她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贫、助残先进个人”,记个人一等功,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双拥先进个人”,被授予“关心国防建设十佳”荣誉称号,临沂市十大名中医,省三八红旗手,年,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今天,医院里,每天都传诵着充满人间大爱的故事。医院办成“医院”、“医院”。
记住冯光启,一个平凡而质朴的人,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为了患者忘我的人。
壹点号砚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