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灵修复师,山东省戴庄
TUhjnbcbe - 2023/9/28 17:14: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褚思雨康岩通讯员山君来王新亮

近日,热播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今年是第一批90后的而立之年,8月19日也迎来了第3个中国医师节。经过几年工作历练,医院的青年医生们则将“三十而立”,“立”在了临床一线。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医院科室的新生力量。面对认知不全、情绪不稳、行为紊乱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像家人一样给予最纯粹的关爱,全心全意医治每一位患者,做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灵“修复师”,重燃他们人生的希望。三十而立,只是他们医路生涯的开始。

精神六科医师于婷婷

想取得患者信任,要有小“窍门”

精神六科12病区是医院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相对集中的一个科室。每天早上8点左右,医院,开始准备交班和查房。她说:“每天早上穿上白大褂后,总会先习惯性听一听病房内有没有动静。如果是安静的,那就说明暂时没有情况发生。”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会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因此有时会突然出现过激行为。

从一开始工作中手足无措变得游刃有余,于婷婷对如何与精神障碍患者沟通,快速建立信任感有着自己的“窍门”。“即便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也是可以对外交流的。如果我们能在沟通时和他们多一点肢体接触,比如握握手、拍拍肩膀,获取患者的信任后,才能逐步和他们沟通。”说起这些和患者相处的经历时,于婷婷眼睛里闪烁着沉着和自信的光芒。

几年的一线临床工作让于婷婷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想法。她说:“再过10年、20年,我内心依然坚定,要凭借自己的能力热情和责任感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好这份工作,以实际行动给家庭、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更好的奉献社会,让青春闪耀奋斗之光。”

精神三科医师王彦海

既然选择这行,就从未想过放弃

王彦海,医院精神三科7病区住院医师。他个子瘦高,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让每位患者都觉得暖心。

精神三科7病区收治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每天查房时,王彦海总是尽可能地和患者多说上几句话。“和患者聊天也是我们精神检查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患者言行举止和精神状态,可以判断他们的精神状况。”同时,在家属探视后及时与家属交流,这样才能全方面考察患者状况,进行药物调整,并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起初我高考报的是化工专业,后来被调剂到精神卫生专业。”王彦海说,走上行医之路才真正了解到医术的圣洁。工作以来,就算面对患者、家属的误解和质疑,也从未想过转行去别的科室工作。他说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源于无法自我控制,虽然患者未必能百分之百痊愈,但只要及时治疗,能够重返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时,他心里就感到莫大的鼓励、鞭策与慰藉。“生命在医者面前是神圣的,患者逐渐恢复健康是对医者最好的回报,也让自己深深体会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精神一科医师陈蕊

愿倾一腔热血,照亮患者心路

10年时间,陈蕊从一名青涩的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精神科医师。有人说:“精神科医生是拯救患者灵魂的人。”陈蕊倾注所有心血和关爱,为的就是帮更多患者驱散心中阴霾,照亮患者心路。

“说起来,当初选择精神卫生专业有点误打误撞,但是在精神科实习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患者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不能正常生活,有的受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折磨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我想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予他们最纯粹的关爱,帮他们找回健康。”考研时,陈蕊毫不犹豫地继续选择了精神卫生专业,3年下来,接触了很多不同经历的患者,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也为后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蕊深知,每份患者的期望都是沉甸甸的嘱托,是生命的可贵、责任的重大。作为医生不能为患者解决问题,从良心上就过不去。“每次看到他们逐渐走向好转,就带给我很强的成就感。”她坦言,希望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个人能力也不断提高,愿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构筑人们的心灵防线。

精神一科医师王正

医路漫漫,每位患者都应耐心呵护

虽然曾被患者误解,也被患者家属质疑过,受过各种各样的委屈和不理解,但王正却未曾抱怨一分。对患者,他付出的不只是耐心、责任心,还有满满的爱心。“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就应该全方面去了解、帮助患者。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个丰满立体的生命,有喜怒哀乐,应该耐心呵护。”

高考之前,王正家人曾因体弱多病反复住院,抱着能更好照顾亲人的单纯想法,报考志愿时王正毅然决然填下了医学院。随着对临床工作的不断了解,他越加坚定了最初的选择。“每当看到康复的患者浮现在脸上的笑容,听到家属感谢地话语,都会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成就感及荣誉感。”王正说,这样的职业,自己没有理由不去选择。

而立之年,王正坦言,医生属于经验积累性职业,前半生的孜孜不倦的积累,方有后半生沉淀后的苦尽甘来。“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除了每天做好份内工作,还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守候,愿意用心血和时间来打磨自己的医术、医品及医德。”王正说。对于将来,他不敢妄称悬壶济世、普济众生,但求尽己所能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帮助更多患者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酒依赖科医师穆迪

只要患者病情康复,自己成就感满满

“刚刚接触精神障碍患者时我也曾充满了恐惧,可逐渐了解他们后,我就抱定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的决心,想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而不是单纯地活着。”工作5年,穆迪不仅懂得了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还掌握了常见病的诊治,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和心理支持。

“虽然有的患者失去理智的时候很疯狂,但病情一旦被控制,他们就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而且非常感恩。”穆迪说,只要患者病情康复,自己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因为这相当于让患者获得了“重生”。

而立之年的穆迪更加明白,精神疾病的判断,如不细致,容易“失之豪厘、谬之千里”。自己的医师生涯不是如此而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她会努力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精神科知识,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来更好的帮助每一位患者。“从医的这5年里,我的梦想一直在,未来的日子它也会一直在。”穆迪说。

精神障碍合并躯体疾病科医师周祎

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

“想做医生的原因很简单,年汶川地震中医护人员冲在一线,救死扶伤的一幕幕让我深受震撼,所以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医学专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家庭不再经历痛苦绝望。”在周祎看来,作为精神科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沟通的艺术,细致的观察,共情的能力,“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好的医者不应仅满足于治疗疾病,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温暖他们的内心世界。

正是由“性命相托”产生的使命感,促使周祎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周祎说,尤其是合并症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不仅有精神疾病,还合并多种躯体疾病,身心倍受折磨,更需要关爱和帮助,所以无论查房还是平时都要尽可能的多关心、多倾听。

每次看到患者康复后紧握的双手、感谢的眼神,舒展的笑容时,更能感受到从医的这份职业荣誉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为新时代的医生,我会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继续守护患者的精神家园。”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灵修复师,山东省戴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