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防治青少年抑郁
TUhjnbcbe - 2023/9/9 22:40:00
卡介苗bcg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 http://m.39.net/disease/a_9413454.html

孩子代表着未来,孩子的心理一定要健康起来。从中医来分析,如何帮助孩子永远保持心理健康呢?

我是一个中医人,我从中医理念来思考如何教育孩子。中医理念是内涵天地之道的,这个道不但可以指导我们养生治病,同时还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子女教育、自己做人、寻找幸福等等。孩子之所以心理健康,肯定与中医理念有相通相贯之处。反之,孩子的心理失去了健康,我们也完全可以用中医理念来思考,来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关于孩子的心理教育,我的观点如下:

一则,家和万事兴。

孩子生长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试做个比喻,孩子有如小树苗,家庭有如土地、雨水、温度和阳光,如果家庭和睦,意味着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温度适宜,阳光普照,那么,小树苗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反之,如果家庭不和睦,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就可能长不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由此说,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和谐的家庭有着极大的关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何谓“万事兴”?我的理解是,诸事顺意。包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顺意、儿女有成等等,其中孩子的心理能健康起来,这即属于“万事兴”的范畴。

中医以和为贵。中医文化的核心即是“和”。中医养生求的是脏腑调和而不病;中医治病求的是阴平阳秘而康复;中医人重视修心养性,以求心和神静;大医治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其中即是身心和谐的体现。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大道自然;佛家讲平常心,此三者皆是“和”,且皆与中医理论相通。学习中医需从三家中体悟“和”的精神。同理,中医也能应用“和”的理念来调治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何让孩子心理恢复健康呢?《大学》讲“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齐”,我的理解是,人人都要修养身心。父母要正心修身,孩子也要正心修身,如此才能达到“家和”的境界。家庭和谐了,孩子的心理自然就健康了。

有人说,中医是治病的,谈什么文化呢?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即是人文性。中医属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且又是治病的学问(中医治的不但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由此说,中医也有着人文性。学习中医,千万不要忽视了中医的人文思想,包括仁爱、中庸、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等。中医人既要学习临床医术,又需掌握人文思想,二者缺一不可。事实上,越是有人文精神的中医人,其临床疗效越高。

二则,父母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如何,孩子就如何,孩子有如一张白纸,当然是跟着父母有样学样。比如,如果父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那么,孩子必然会孝敬父母,心存善念。如果父母总是心向内求,遇事不顺时先找自己的毛病,看他人的好处,那么,孩子也会凡事内求,试想,这样的家庭怎么能不和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还怎么会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精神病呢?

从父母入手去调治孩子的抑郁症,这种理念靠谱吗?有人认为:孩子的问题,不可以都归咎于父母。我的观点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一定要归咎于父母。正如王凤仪老善人所说: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即以全家安乐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有读者留言:“家长从来不会说自己错的,他们会说,这是你的命,早知道就不该生你,也供你读书了,没打你就不错了。”也有人说:“可有很多父母就是认为自己绝对是正确的,身边一个高中女孩抑郁了,她妈妈成天花大价钱给她报各种心理课,呵呵,根在哪里都没找到,有用吗?”我在临床上诊治了不少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我观察到,带着孩子来看抑郁症的父母或家人往往都有问题。表现在父母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不懂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过于严厉、自己缺乏德行等等多个方面。

我们选择中医工作室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等各种精神问题,都是父母与孩子一起调治。于孩子而言,抑郁是有五脏的基础的,因为五脏各有五志,五脏阴阳气血异常才导致了五脏所主的五志异常。用中医可调节其五脏平衡,有助于缓解抑郁的症状。于父母而言,认识到“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的道理,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能让家庭和谐起来,也有助于帮助孩子早日从抑郁症中走出来。

从中医来分析,“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就父母而方,父为阳,母为阴,父母和合,方谓之道。道生万物,父母之精相交媾,即生出子女来。父母都能顺道而行,那么这个道所化生的子女也就自然合乎道了。

三则,以德为本。

《大学》教导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失夺。”我的观点是,孩子教育亦当如此,我们要教导孩子向德而行,以德为本,而不是只会追求财富,只会向财而行。何谓德?我的理解是,利他即是德。心中常存想着别人的好,常常去帮助他人,利益他人,这样的人即是有德行的。有德行的人,天必佑之、福之。俗话说“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就是这个道理。有德行的人不但有福,而且诸事顺意,身体健康。孩子有德行,不但能健康成长,而且在心理上也不会陷入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之中。

我在临床上常建议病人(包括慢性大病患者以及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正心。有的病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正心,这跟治病有什么关系吗?我的回答是: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正了,身才会正,人才能健康起来。我们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生命是天地的产物,人要健康,就要秉承天地之德。天地以善为德,以德为本。修心,其实是让我们跟上天地的步伐。另一方面,生命是形与神合一的,且以神为主,修心其实是修神,心神和畅了,形神就能更和谐,人也就能更健康。

俗话说:心若不安,何以立身?又说:心不立,何以立?中医以心为本,以身为标;以内为本,以外为标;以德为本,以术为标。所谓安心、立心,即是修心正心养心。心正则身正,心安则身安,心立则身立。对于青少年来说,心正了,身就能正。身心和谐了,自然健康无病。反之,一旦心理出现了问题,意味着整个人都失去了和谐,后患极大。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旦出现了问题,建议及早选择中医,用中医理念来指导孩子早日康复。

有人说,明明可以吃抗精神病的西药,这样多简单呀,为什么要修心修德呀?我的观点是:一方面,西方文化强调求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求善。比如,《大学》讲,我们修养身心的至高境界是“止于至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内求己心,认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人做事,当以德为本,重视正心修心,追求身与心的和谐与共鸣。体现在健康上,内求让人心定而静,少生烦躁,从而产生幸福感。

另一方面,抗精神病的西药固然能缓解病人的心理不适症状,但这样的治疗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是心神不安。其病机多源于七情失常。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精神活动的正常表现。七情如果超过了正常限度或受到突然及长久的刺激,而又缺乏心理应激能力和处理技巧,就会导致生理及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心理或精神疾病。而且,从临床来看,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存在着痰浊上蒙神窍的病机。抗精神病的西药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控制症状,而且有着巨大的毒副作用。

四则,快乐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烦恼,烦恼让我们失去幸福,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对孩子亦是如此。孩子最离不开快乐,因为快乐是孩子的天性,不快乐的孩子肯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喜则心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含君火,心开则心神和畅,君火明亮,那么就能正常对人对事。反之,若因为不快乐而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会导致心志不开,甚至会陷入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之中。长期受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人的精神就会出现异常。尤其是青少年,容易因长期不快乐而患上抑郁、焦虑等病。

我有自己的家庭,我也有两个孩子,我的体悟是:家庭幸福的至上理念是“快乐”两个字。我在生活中观察到,那么家庭幸福和温馨的,往往都充满着快乐,不但父母快乐,孩子也处于快乐之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就自然健康了起来。很难想象一个沉闷的家庭还有没有幸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孩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呢?

那么,怎么创造快乐,怎么形成快乐的氛围呢?我的观点是,一方面,认识到快乐的重要性,努力去避免失去快乐;另一方面,快乐源于心正。以个人为例,一个心中没有怨恨恼怒烦的人,自然是快乐的。反之,心中有各种痛苦、烦恼、忧虑、紧张的人,肯定不快乐。

就家庭而言,快乐源于彼此的真心付出和真爱。实际上,一个家庭的快乐首先与父母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父母是开朗的性格,尤其是主事一方的父亲或者母亲,都会给家庭带来朗朗的笑声。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快乐是家庭幸福和谐的最直接表现。一个快乐的家庭肯定是一个自由自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

我相信,如果能做好以上四条,那么,孩子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为了创造条件帮助孩子的心理健康起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内求,要先做好自己。大体说来,我们一方面要让家庭和谐起来,快乐起来;另一方面,要让自己身正心正,修善积德。

附录: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王凤仪老善人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有着一套非常高明的观点。虽然今时离王老善人的时代已远,但王老善人的话是合乎道的。所以,他的教诲完全适合于现在。

以下抄录十条王凤仪老善人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话,建议每位家长都细细体悟,并在生活中实践起来。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学了好的方法,也要及时实践起来。我相信,王凤仪老善人的方法不但能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起来,更能让我们全家都和谐美满,让我们自己都找到幸福和健康。

1、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3、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4、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5、孩子不明理等于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树根上下功夫。10、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6、教育孩子五步曲:养、育、教、领、导。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7、“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8、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9、正人先正己,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10、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响自己家庭,大的影响社会,也有负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责任重大。(董洪涛)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防治青少年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