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样的心理治疗能实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精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321506.html

此前的双相障碍系列文章深入分析了该疾病的历史、病因、诊断、症状特点、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无疑,药物治疗一直是双相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复发,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研究发现,即使在最理想的药物治疗之下,即使患者的依从性很好,双相障碍的复发风险仍不低,这使得药物预防复发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和质疑。

因此,近年来,学者和临床医生们开始重新审视单独使用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的作用,普遍的观点是:仅靠药物来预防双相障碍的循环发作是不够的。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协会的Bethesda博士在20年前就明确表示,双相障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发展相关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上。

可见,临床心理干预、或者说心理治疗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接下来的这几篇双相障碍的系列文章,我将向大家探讨“心理治疗”这个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历史和发展,如何形成了当下的几个主流心理治疗学派。

更重要的是,我将重点介绍近20年来,脑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取的新成果,希望能打破大家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陈旧印象。

01、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从何而来?

最早的心理学源于哲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研究者们称那时为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探究。

后来,心理学进入了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哲学服务于神学,心理学也自然逃不掉这个功能,更多地进行关于灵魂和上帝的探讨。到了14世纪末,心理学发展为意识的经验心理学阶段,探讨的焦点转向了意识经验,研究知识经验是怎么产生的。

以上这3个阶段的心理学主要由哲学家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哲学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的思考,奠定了理论心理学的一些基础,可是它只是思辨的、抽象的,是纯理论的推测,缺乏实验的基础。

直到19世纪,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学科开始采用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学科获得巨大发展,心理学也引入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并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才正式诞生了科学心理学。

于是,心理学家们利用观察、测验、调查等科学手段,对一个个心理、行为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诞生了多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

但有意思的是,心理治疗的历史可能比心理学更悠久。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治疗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古老,传统的宗教、民间的巫术,在某种意义上就包含了心理治疗的功能。

而且,现代心理治疗始于18世纪中叶,比科学心理学早了一个多世纪。当时,一位名为麦斯迈(AntonyMesmer)的医生开始了催眠术,被称为是催眠之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世纪初,法国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Charcot,~)教授利用催眠治疗女性的癔症,并进行现场演示,被称为“总是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弗洛伊德就在这些观摩演示的人群中,他回到维也纳后,也开始试着用这种方法对患者实施催眠治疗,并提出癔症的根源是心理创伤。

不过,有记载显示,弗洛伊德承认自己对催眠不在行。随后,他放弃了催眠,并否定了过去对心理创伤的理解,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

不得不插个题外话,其实,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是以催眠拉开帷幕的,并且,利用催眠来治疗心理创伤已获得不错的进展。但可惜,或受到当时宗教、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这个成果并未能得到延续。

02、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局限

心理治疗后来的发展结果,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融合,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派、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三大主流,其余的理论虽然不下种,但大多都可以找到这三大学派的烙印。

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中,这三大学派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精神分析在三者中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渗透了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很长的时间内,这个方法占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流。直至目前,我国相关部门仍要求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有最基本的了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指出精神分析的治疗效率低下,这个方法在西方国家也正遭到摒弃。我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并不适合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在欧美国家,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心理治疗的主流,尤其是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循证医学认为,CBT是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过,从总体上虽然有效,但治疗效果仍然不稳定,容易反复,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度到重度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言,治疗效果甚至并不明确。

我认为,这与3种心理学说诞生时的科学研究方式和局限性有关。精神分析侧重于理论和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认知行为治疗重于进行认知、行为方面的实验和观察,并将理论用于治疗;而存在-人本主义着重于从心理上激发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修复能力。

简单而言,这3种学说均从理论或实验经验中总结而来,利用外在的情绪、行为和认知来反推心理活动的规律。

但是,众所周知,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进行的,那么,不同的情绪、认知和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哪些通道或区域参与了运作?如何起作用?

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密切相关,因为之前脑科学仍未得到发展,这3个主流的心理治疗学说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而且,即使发展至今,这3种学说的核心技术大多仍是上百年前或数十年前就存在的技术,缺乏对其它科学学科的吸收和融合。虽然,CBT近十几年来出现了新的“正念”和“接纳”理念,但本质上仍缺乏真正的突破性创新。

03、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交叉领域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看到了以上的局限和问题。

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是研究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交叉性学科。很多人以为,脑科学的研究范围是指探讨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发现大脑疾病的异常机制,事实并不仅于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技术结合心理学的实验技术,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解决诸如认知与情感的神经基础等科学问题。

脑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成就了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盟、日本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均启动了相关研究计划。在这样的形势下,年3月,中国“十三五”规划纲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的脑计划主要有两个研究目标:探索脑认知原理和攻克大脑疾病。

在心理学与脑科学早期的工作较多集中在基础认知功能,包括知觉、注意、语言等方面,而近年来对社会认知的脑机理探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近两年,两门学科的研究对于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脑认知功能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也获得了广泛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