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通
说起精神疾病,人们总会浮想联翩,甚至会不自觉地将精神疾病患者与“疯子”“作精”“矫情”等负面词汇关联起来。“其实精神疾病患者自身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经过专业治疗大多能够回归正常生活。”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六科副主任李然然,常年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重性精神疾病,不仅帮助众多精神疾病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书写了“绕指柔”锻成“百炼钢”精彩故事。
问诊过程就像侦探破案
不同于躯体疾病患者,精神心理障碍人士受所谓“病耻感”等因素影响,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否认或掩盖病情。因此每次李然然的问诊过程都像是侦探寻找线索,不仅要对患者和家属的每一句话刨根问底,还得察言观色,从繁杂的信息中辨别、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内容。“尤其是面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互动内容极少,只能从言谈举止和家属描述来推断病情。”李然然介绍,精神科的每一次问诊都是一场“持久战”,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精神状况,外加书写病历,每个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都在2个小时上下。长时间的问诊,不仅考验了李然然的业务能力,更是一场场耐心与情绪的测试。
李然然的研究领域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等。李然然说:“每一位来就诊的患者精神面貌都不是很好,有的衣着不整、生活邋遢;有的消极厌世,认为自己对社会和家庭丝毫没有贡献。几乎每个患者都被一股负能量裹挟着。”
虽然身处负能量的情绪洼地,但李然然属于天生的乐天派,总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积极的心态感染身边的每一名医护与患者。而生活中的李然然,也会追剧、看娱乐新闻、根据短视频为孩子做美食,有时间了还会去商场购物。“我们精神科医护人员也是很热爱生活的,希望大家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和精神疾病患者。”李然然说。
初出茅庐即遭遇大考
回忆近年来工作经历,李然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年5月接诊的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那是一位不到60岁的中年男性,有30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在他意识里总感觉别人要害他,言行举止非常冲动,在家还试图用剪刀捅过脖子。”李然然介绍,当时自己刚刚参加工作2个月,初出茅庐便碰上一例非典型且有着长年病史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挑战与压力不言而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以幻觉妄想(包括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行为动作紊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性精神疾病。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康复,秉着重点患者随时查看的原则,李然然将这位“老”精分患者视为重点照顾对象,每天都会根据最新的症状表现调整药品药量。
年6月中旬,患者原本一路向好的病情像坐了过山车般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李然然与家属都紧张了起来。“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放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特别适用。”李然然说,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病情波动也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家属切忌“见好就收”,随意停药、减药。经过多科室会诊与观察治疗,精分患者成功度过了病情波动期。“精神科疾病的个体化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治疗方案不一样,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耐心地和家属解释病情,更要秉着医者责任,将患者发生的各种病情变化铭记于心、仔细斟酌、巧妙分析、抽丝剥茧,边观察边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转归。”李然然说。
兑现诺言申报国家级项目
职业规划对每个“打工人”而言都不陌生,但能够按部就班顺利完成的,往往只有少数人,李然然正是这当中的“少数人”。年,尚未入职的李然然在面试时便立下豪言,三年内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年8月,李然然的《mTORC1/SREBP通路在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脂代谢异常和二甲双胍治疗作用中的机制研究》项目成功获批,并实现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精神卫生科研不仅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科学研究,更是一项‘接地气’的科学研究。我们只有从病房中了解患者的疾苦和迫切需求,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效益。”李然然介绍,自己申报的项目立足于明确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脂代谢异常机制,从而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临床数据收集阶段,预计明年可开始对收集数据进行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