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在某些人看来是洪水猛兽,是夺走人间乐趣的妖魔,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可能是无限商机.....
你会瞧不起发抑郁症财的人吗?
他们到底是在帮助抑郁症患者,还是在收割韭菜?
这些宣称能治疗抑郁症的人,有多少真的有资质?
带着这些疑问,跟随零野来探究,抑郁症,这门影响上亿人的生意。
抑郁症比你想象的普遍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全球有超过3亿人是抑郁症患者。
而我国到底有多少抑郁症患者目前没有特别可靠的数据。一些社会调查显示,我国35岁以下年轻人中,近3成有抑郁倾向。
就算有官方数据,许多抑郁症患者根本没有就医,甚至羞于启齿,因此,实际患病人数肯定是远大于统计数据。
而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在一些特殊时间段,例如怀孕、流产、分娩、更年期等期间,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
大学生中,抑郁症患病率也较高,尤其是无所适从的大学一年级和面临求学就业压力的大学三年级。
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一直很低,不足10%。
这意味着,10个抑郁症患者中,可能只有不到1个人会去寻求专业帮助。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由于经济不独立,许多青少年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却不敢告诉父母,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非常不注意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少人不愿意就医的原因是“怕丢人,怕别人以为自己是精神病”。
更可怕的是,许多人自己就以为抑郁症是“精神病”,是“疯子”。
什么是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的相关科普已经很多了,零野仅仅列举几个小知识点。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如下:
(1)显着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2)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
(3)意志活动呈显着持久的抑制
(4)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5)出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下降等各类躯体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症状,还会有一些身体上的表现。
这里郑重提示,如果怀疑自己有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医院就诊。
抗抑郁药物市场:爆发
抑郁症发病率水涨船高,抑郁症相关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
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仅仅药物治疗这一块,国际市场就已经达到了百亿级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抑郁症市场规模(以货币计算),近年来,不增反降。
这是因为,主流抗抑郁药物,例如Zoloft(舍曲林)、Paxil/PaxilCR(帕罗西汀)、Effexor/EffexorXR(文拉法辛)等,面临着专利失效。
在医药行业,一旦一种药专利失效,大量仿制药就会产生,对消费者来说,不算一件坏事,但是对医药企业来讲,单价和行业整体利润率必然会下降,产业规模反而可能不增反降。
正因为如此,年全球抑郁症药物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而年只剩下93.85亿美元。
不过,国内抑郁症药物市场却逆势上涨。
这很好理解,一方面,国内抑郁症患者增多;另一方面,过去基数太低,增长自然强劲。
年医院的主要22种抗抑郁药销售金额为13.74亿元,比起年的数据,已经增长了50%。
在我国抑郁症用药市场,进口药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灵北、辉瑞、GSK、礼来、默沙东等5家外企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国人对抑郁症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药企认为市场不成熟,不敢大肆投资;另外一方面,碍于药品专利,国内没有抗抑郁症药物专利权,生产成本过高。
不过,这一现状正在改变中,随着近年来抑郁症频繁上热搜,抑郁症相关知识不断刷屏,国内药企纷纷开始布局抑郁症市场。
初步预计,我国抑郁症药品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亿元,而目前的市场规模不过50亿上下,这意味着还有接近4倍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使得药企死命砸钱布局抑郁症市场。
此外,最新的医保目录已经把21个抑郁症相关的药物纳入医保,这无疑是药企的强心针!
心理乱象频发
如果抑郁症药品市场用爆发来形容,那么心理咨询行业无疑可以用“爆炸”来形容。
近年来,涌入这个市场的玩家,如同潮水一般。
但是有多少人具有资质呢?
首先,要普及一个简单的基本常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治疗,不是心理疏导就可以治愈的。
也许,轻度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得到缓解,但是当抑郁情绪已经发展到抑郁症标准,那么一定需要专业的医学治疗了。
目前,医院都缺乏大量专业人才,互联网上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专家?
这个情况合理吗?
“付费咨询”四个字,就是这些专家出现的根本原因。
前面已经提到,大多数人对于抑郁症有误解,不好意思就医,这个时候就会求助于网络:
你也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不丢人,心理压力小。
殊不知,这恰恰给了一批“伪专家”可乘之机。
在网络上最流行的一个名号“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听起来很可靠是不是?
关于这个职业资格认定,可大有文章。
国家人社部已经取消该职业资格认定了。也就是说,以后再也没有该资格考试了,尽管已经取得的证书被认为依旧有效,但是未来难测。
年9月15日,心理咨询师正式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
为什么取消?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鉴定确实存在问题。
缺乏行业管理、职业活动混乱、报考门槛低、后期督导培训缺乏等原因造成了拿证的百万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专业要求相差甚远。
事实上就是,许多拿证的心理咨询师缺乏能力开展心理咨询实践。许多人是转行去考试的。
只要通过考试,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吗?
心理咨询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而不是仅仅通过一门考试就可以开门营业了。
在年取消前,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报考门槛就很低。首先说三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报考条件: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可直接报考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2、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3、在校大四学生与应届毕业生可凭学生证申报。
这意味着,只要是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任何专业的学生,经过培训,就可以报考。而这个培训,恰恰是比较混乱的。
培训标准不统一,培训时长不足等普遍存在。
那么比三级更高级的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报考门槛又如何呢?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同样,只要你考取了三级证书,然后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经过培训就可以报考。
我们分析以上报考门槛,就可以发现,一个专业和心理学毫无关系的人,毫无临床心理咨询经验的人,通过一些缺乏标准的培训,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国家最高级别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名号。
那么考试合格率又有多少呢?这里零野不讲合格率,就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取消前,该考试是有补考机会的。
司法考试、注会考试、大学四六级等含金量较高的资格证考试,均无补考机会。
所以,当大家看到网上某人自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只要问他:你本科是心理学专业的吗?可以公开你的学历、培训、从业经历吗?
就可以验明正身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这个证书毫无含金量,而是说,仅仅只有该证书是完全不够的。
另外,由于报考该证书的人数逐年走高,许多培训机构开始涌入,开始提供证书考试培训,加剧了行业的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级证书考试取消之后,反而涌现出了更多不明来历的证书,忽悠莘莘学子。
我们再看看,即使一个人本科毕业于心理学专业,乃至是心理学硕士、博士,是否就证明他可以展开心理咨询执业呢?
非也,在心理咨询界,学历并非判断一个咨询师实力的唯一标准。
假设一名一流大学的心理学毕业生,大学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和心理学毫无关系,也没有任何心理咨询经验,那么,他难道可以胜任治疗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吗?
事实上,目前我国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准入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取消了旧的心理咨询证书之后,暂时还没有推出新的执业体系。
而国际上,一般会从学历专业、从业经历、咨询时长、培训经历、专业资质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咨询师。
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也会制定准入标准,接纳会员,并持续考核会员。
现阶段,医院就医。其次,如果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则应该结合以上几点选择心理咨询师。
现在,网络上婚恋咨询泛滥,打着所谓“情感咨询师”旗号的人士不少,许多人的专业和从业经历和心理咨询毫无关系,甚至还有人利用名校毕业生的旗号搞起情感咨询,希望大家注意甄别。
高昂的心理咨询费用
目前,好的心理咨询师太少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国人对心理咨询领域的知识匮乏,导致很多人钻空子,打着咨询师的旗号招摇撞骗。
按照美国每万人中有0人(0:1)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的话,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其实需求量还很大。
而行业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心理咨询即使是在国外,也是“富人的专享”,因为心理咨询其实收费比较昂贵,这和培养一个咨询师的成本相关。
因此,国外有许多非盈利组织是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这也是业态的一种有益补充。
目前,我国比较有经验和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的收费在-0元/小时。这个价位,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是无法承受的。
按照每周一次的咨询频率,即使每次元的咨询费,一个咨询者需要付出0元/月的咨询费。
这又引出了一个悖论,我们反复强调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医院就医更科学,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医院的体系,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个健康的、由独立咨询师、民营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组成的心理咨询生态亟需建立。
直面抑郁症
韩国艺人崔雪莉近日疑似因为抑郁症而做出极端选择。而我国艺人乔任梁也因为抑郁症在年离开了爱他的粉丝。
崔雪莉
名人患抑郁症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中,许多普通人也深陷抑郁泥泽。
有些人选择离开,更多人奋力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