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低血糖,糖尿病友未必了解这9个真相 [复制链接]

1#
彭洋 http://m.39.net/pf/a_9213495.html
低血糖,糖尿病友未必了解这9个真相

对于低血糖,想必糖友们都不陌生,但是关于低血糖的「真相」,大家却未必真正了解。

真相一不同人群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不同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危害更大,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是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是低血糖。

真相二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凶险

糖友们对于高血糖的危害都比较清楚,也非常重视。相比之下,对于低血糖的严重危害却往往不够重视。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快速和凶险。

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由于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老年人低血糖还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此外,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慢性低血糖可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真相三低血糖不一定都有症状

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糖友会出现明显症状,有些糖友症状轻微,有些糖友则完全没有症状。

「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老年糖友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糖友(如某些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的糖友,由于低血糖发作时无任何先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状态,因此,非常危险。

对于这类糖友要切记两条:一是加强全天候血糖监测;二是血糖控制不宜过严。

真相四低血糖可以有多种「面孔」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激惹好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易惊、遗尿等,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

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有时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有时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如言语行为反常、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

低血糖的一些典型反应大家都知道,例如心慌、手抖、饥饿感、冒虚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但是,临床上还有一些不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大家往往认识不足,因而十分危险。

“心绞痛”症状

张先生是个老糖友,两年前因突发心慌、胸闷住院,发现最主要的血管堵了90%,放置支架才转危为安。最近两周张先生又感觉心慌得厉害,尤其是白天活动的时候,夜间12点左右还因心慌憋醒过,坐起休息大半天,症状才缓解。难道是心脏血管再次堵塞了?医院做了好几次心电图都显示正常,心肌酶也正常。后来医生建议她监测一下血糖,结果发现白天的血糖多数在4.5mmol/L左右,夜里最低只有3.2mmol/L,原来这种“心绞痛”症状竟然是低血糖的表现。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药物及合理饮食,张先生的血糖控制住了,“心绞痛”也未再出现。

“脑卒中”症状

最近几天,糖友刘女士感冒了,饭量明显减少,刘女士没当回事,降糖药也照吃。但家人奇怪地发现,刘女士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动了,也不搭理人,还老犯困。医院后,医生起初怀疑发生了刘女士急性脑卒中,做了脑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脑部并没有异常,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是3.5mmol/L,低血糖了!经过口服葡萄糖,并调整降糖药物,刘女士血糖正常了,人也恢复了以前的样子。

“精神病”症状

这天晚餐前,糖友李先生打完短效胰岛素,准备半小时后吃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有急事发生,于是他顾不上吃饭匆忙外出了。两小时后回到家,妻子发现平时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李先生一反常态,说话颠三倒四,还胡乱骂人。没办法,家人把李先生医院,一查血糖只有2.0mmol/L,立即给予静脉葡萄糖输液,很快,李先生的“精神病”症状消失了。

“感冒”症状

顾老师是一位模范病友,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有一次复诊,她说这几天总觉得全身酸软、下肢无力,估计是感冒了,要求顺便开点感冒药。主治医生很有经验,立即建议她查个随机血糖,果不其然,血糖偏低。通过及时加餐和药物调整,顾老师的血糖很快正常了,“感冒”症状也消失了。

“清晨高血糖”症状

老王患糖尿病10年了,总觉得自己久病成医了,最近空腹血糖有点偏高,于是自行加大睡前胰岛素剂量,结果空腹血糖反而更高了。不得已求助医生,医生建议老王监测一下凌晨3点钟左右的血糖,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夜间血糖只有2.8mmol/L。医生告诉他,这是苏木杰现象,因为半夜发生低血糖,导致次日早晨血糖反跳升高,正确的做法是要减少睡前胰岛素剂量。按照医生的指导调整之后,老王的空腹血糖果然正常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临床有些低血糖的症状很不典型,蒙蔽性很强,表现多种多样,因而更可怕。咱们糖友遇到类似上面几种情况,一定要想一想是否发生了低血糖,或者平时多嘱咐家人,出现类似情况时应及时测一下血糖,及时就诊,及时处理,避免发生意外。

真相五饥饿感不一定是低血糖

不少糖友会错把饥饿感与低血糖等同起来,其实饥饿感不一定是低血糖。

饥饿感也可能是高血糖的征兆。有些糖友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应该做的是要及时检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真相六低血糖并非都是降糖药使用不当所致

低血糖的发生除见于降糖药物用量过大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常见于节食过度、运动量过大、空腹酗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友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

真相七「中药」治疗也有低血糖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中药比较安全、没有毒副作用。但实际上,目前药店里销售的中药降糖制剂大多名不副实,里面往往掺有降糖西药。如果对这些不了解,随意加大用量,就很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糖友。因此,糖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即使是中药也不能随意加大用量。

真相八血糖不低也可能有「低血糖反应」

还有一些患者,尽管血糖不低(达不到低血糖标准),但却有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主要与血糖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引起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等)释放增加有关,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但患者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出现不适症状。由于低血糖反应同样可能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因此,也应按照低血糖来紧急处理。

真相九低血糖时,吃干粮未必效果好

许多糖友在出现低血糖时大都会选择馒头、饼干等主食来缓解症状,虽然这不能说不对,但却不是最恰当的选择。由于对低血糖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正确的做法是,迅速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等「单糖」食品,因为这类食物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了解了低血糖的这么多「真相」,糖友是不是对低血糖有了更深的认识呢?夏季是低血糖多发的季节,糖友在控糖的同时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来源内分泌时间、糖尿病之友

科室简介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创立于年,在贾淑琴主任带领下成立,与消化科共用门诊和病房(内二科),年独立内分泌科门诊,艰难发展。年独立内分泌科病房,与消化科共用护理单元(十病区);医院任命任卫东担任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科确立了以建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团结协作的学习型团队为目标,开展了胰岛素泵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筛查,动态血糖监测等以糖尿病诊治为主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

年内分泌科独立成立24病区,在任卫东主任带领下快速发展,先后开展了甲亢碘治疗、骨质疏松症、矮小、内分泌高血压、垂体疾病、性发育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专业疾病诊疗,成为一个兼有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以治疗内分泌疾病为特色的专业科室。

内分泌科现有医生14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生(在读博士)2人,医生均为研究生学历。有护士17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有2名护士持有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证。

内分泌科年门诊量4.3万人次,目前门诊开设了生长发育(矮小)门诊、内分泌高血压门诊、糖尿病宣教(免费)门诊、肥胖专病门诊、甲状腺专病门诊,内分泌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

内分泌科病房床位65张,年住院人次。科室是国家卫计委授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内分泌专业)培训基地,是中华医学会授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认证单位,糖尿病院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共青团河北省青年文明号。曾多次获得过院级的“先进科室”、“先进护理集体”等称号。

内分泌科于年7月9日创立了一附院内分泌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