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警院的老师来调研,聊到了绘画心理治疗技术。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员画的一幅画。
这幅画是他“无所事事”时,用水性笔在包装纸盒板上画的。
看到这幅画时,我心里不由一颤。他文化程度不高,也无绘画功底,但画出来的画工整,有条理,并且惟妙惟肖。
这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特征?
有责任、有追求、有情操,思维敏捷、生活严谨?
但实际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性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他的症状符合精神病学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敏感多疑,总是无端猜测周围人对他怀有恶意,并反复寻找证据来验证他的猜疑。
他坚持认为管教人员已经被组长收买了,周围人已经串通好了要整死他,并为此不断地向上级部门申诉、控告。
总是、反复、不断……,是执着吗?
管教说,他是生产高手,但不安心改造。
家人说,他很聪明,但一事无成。
他自己说,当兵时是比武标兵,但觉得没意思,早早退伍了。
事实表明他并不是一个执着的人!
其实也不是他不执着,而是他的执着“偏”了,哪怕他有点点的执着在正确的方向上,他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难以理解,他为什么要偏执?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背景中,找到些答案!
他自述父亲近50岁时才生下他,有两个哥哥,大的比他大20多岁,小的也比他大10多岁。在他小的时候,两个哥哥就外出务业了。记忆中最深印象是父亲带着他在水田里插秧,不停地插,中午都没有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岸。他还记得,放学后同村的伙伴都在玩耍,而他一个人却在田间放牛。
孤独不止如此,还有更深的。他说父亲是解放前从四川逃荒到湖南的,父亲沉默寡言,母亲体弱多病,家中一贫如洗,在当地很受歧视,少有亲戚朋友往来。小时候一家人连鞋子都没得穿,就是到现在家里还没有间像样的房子。
他跟我讲完这些时忽然剧烈呕吐,嚎嚎大哭,浓浓的悲戚之情弥散在咨询室的空间。
于咨询师而言,患者所说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他内心空空如也。
但成长背景既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父母并没有过错。
我更认可这是冥冥之中,天生气质碰到成长环境后,个体幻想性加工而产生的结果。
唯心地说,这是命运。偏执是他对美好期望的挣扎。
他内心空空如也,但始终有个美丽的幻象。幻象投射出去,就是他的才华。
自此,我们再来理解他的画。
这不只是他心理特征的表象呀!
这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整合,偏执是他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曾经有位姐姐问我,他遇到了一个偏执型人格的人,该怎么办?我告诉她,惹不起,但躲得起,跟他所有的争执是毫无意义的。
但对于咨询师而言,重要的是接纳,他想画什么就让他画什么吧;他说谁会害他,就倾听他说谁会害他吧。
共情之下,时间会慢慢疗愈他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