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电阿廖沙到侯亮平,从北航罗茜茜到西交杨宝德,一次次的负面事件将「大学导师」这一群体推到了大众视野之中。年12月26日,出生于农村寒门,当时28岁,在西安交大读博士的杨宝德,被路人发现溺亡在灞河上。一年半前,他的硕士导师推荐他到了周姓女教授的门下,成为了她的博士生。从入读博士开始,杨宝德的精神就饱受煎熬。不是因为学术压力,而是因为来自导师的骚扰。他的女朋友吴静查看手机时,才发现导师和他的聊天记录中,有诸多不寻常的地方。年1月8日,吴静发布了文章「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将杨宝德自杀的矛头指向了导师。去导师家里打扫卫生,擦车洗车;浇花、拎包、拿水、陪她逛超市、陪她装窗帘,陪应酬挡酒,醉酒了还要继续陪下一场;想读文献却一直被导师打扰,做好的PPT导师不看内容只挑剔格式,这就是他作为博士生的日常。说实话,在现在的大学里,硕博士生帮导师打杂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更恶心一点的就是拖着不让你毕业,因为廉价又能干的劳动力不好找。只是单方面把学生当做仆人乃至情人,仍然是十分过分的事情。他是来读书做学问的,不是来免费做下人的。看到这个消息,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只要是还在读书的学生,就一定无法逃脱师生关系问题。「老师」这个词语自带光环,作为学生的就要无条件服从。古文《送东阳马生序》里有这么一段话: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求学的时候,老师对他十分严格。但无论老师怎么样发脾气,宋濂都依旧保持尊敬,并且等到老师开心的时候再去请教问题。出于对圣贤先达的尊重,学生们无论愿不愿意,都需要遵守这种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这种上下关系,放在今天来看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然而现在的师生关系,看似平等,但是在本科阶段之后,仍然会出现老师权力滥用而学生无法制衡的现象。外国的大学多数是行政、教职完全分离的。大多数学者都只想安心做教授,而对行政职务没有什么兴趣,也不想管理学生的生活和纪律,因为那样他们就会比别的老师忙很多倍而少有时间专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小编的一个师姐在美国读硕士的时候,导师对她很是看重,想让她做自己的助理。但是当申请递交到行政处的时候,却被驳回了,因为担心是导师开了后门,让他们一定要按照程序申请选拔。老师们安定地上课、做研究,在行政层面上的事务,他们不会也无权插手。而在国内,这种现象很少有。国内的大学本质上还是官本位的行政管理体制,导师一句话就能让学生跑断腿。但是,我们尊师重道,是因为老师教授知识,解答疑惑,而不是因为老师年纪大,地位高。如果老师没有做好本职,那么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也只是沽名钓誉而已。学生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大学,经常被人称为象牙塔,意味着这是一个远离社会,自成一体的纯粹圈子。反过来说,象牙塔也和社会是割裂的,里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权力分布规律和通用准则。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的权力从来都是不对等的,任何老师、行政管理者、校长,都可以轻易把一个学生的未来捏在手中。从小学到大学,即便是读到博士的30岁成年人都好,都无法逃脱老师的掌控。导师的手中拿着资源,掌握着学生学位的生杀大权;和本科时期不一样的是,一个导师手下的学生也没有多少,就算全部联合起来,也不一定能翻得起什么浪花。拖延毕业时间,不给发论文,只改格式不谈内容,卡奖学金、卡补助,任何一样拿出来都可以让学生毫无反抗冲动。当学生们毕业,参与学术研究或者相关专业工作时,导师们仍然能对他们产生间接影响。专业的圈子就这么大,导师一句话就可以毁掉你的offer,让你四处碰壁。现在读书要拿学位,要做成果,读博士6年的青春和心血,和被性侵,或者低声下气忍受打杂生涯比起来,孰重孰轻,如果真的身在其中,也需要内心挣扎许久吧。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十几年的沉没成本和一直坚信的人生支柱的,这些被导师所折磨的学生们,一天无法顺利毕业,就意味着一天都要做导师的奴隶。陈小武事件中的几位女学生,之所以实名举报十几年前的事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们事业有成,有了自己的地位,在国外长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只是有部分老师控制欲太强,不传道授业解惑,却让学生徒增疑惑。千辛万苦考上来打杂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生活看不到头。杨宝德的自杀,不一定是因为受不了导师的无理使唤,也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前途渺茫,被对于未来的恐惧击破。在报道中,他的导师本来口头承诺可以让他出国,第二天又埋怨他读英语浪费了时间。也许是看破了真相,开始觉得无论自己多么低声下气满足导师要求,导师也不会在学术和前途上给他建议和教导,继而在绝望中走向自杀。只是这件事情,应当为我们敲响警钟。性侵这种事情不能忍,那么,做做家务、卡卡论文这种「小事」,是否忍一时就代表风平浪静?导师把学生当做仆人,用自己手上的权力要求他们去做其他事情,已经忘记了何为「师德」。行政和教育不分离造成的权力滥用,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更何况丑闻泄露之后,学校更重视的是如何维护学校名誉,如何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改革制度。所以,严格管理导师手中的权力,让导师和学生双方综合评价对方的空间;学校评比不能单纯以科研成果和学生数量为标准,更应该多方面考察老师的品行道德,减少滥竽充数的人数。希望高校能够更加关心学生们的心理和情绪问题,设立有效的导师投诉奖惩机制,不要再让学生们用生命和前途作为代价,去追求本应属于他们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