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了某本小说的开篇千字内容后,我断定该书很可能扑街,且概率高达99%。我的判断依据在于作者未能熟练掌握小说的15种结构。当然,仅有结构并不足以确保作品大火,故事情节和内容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缺乏这15种结构,作品几乎不可能走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大神级作品《十日终焉》与普通作品的结构差异,来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跟随大神的脚步,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无疑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开篇以景物描写为引子,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能够被摄影机捕捉的画面感,正是客观叙事结构的魅力所在。通过远景、全景、近景以及特写的巧妙组合,作者成功地描绘出了空间感和层次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开篇方式,与《笑傲江湖》和《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等经典作品颇为相似,展现了作者对客观叙事结构的熟练运用。而在这三个客观叙事结构的铺垫下,作品已初显不凡气象,足见作者文笔之功底。
再来看大神级作品《十日终焉》的开篇:《十日终焉》的开篇,以特写镜头捕捉老旧钨丝灯下昏暗的光芒,随后镜头拉远,展现房屋正中央那张斑驳的大圆桌。镜头再推近,细致描绘桌子上的座钟,最终以特写画面展现座钟的花纹。这种开篇方式,与《天龙八部》、《寻秦记》以及《斗破苍穹》等经典作品如出一辙。
在探讨文字景别的区分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开篇方式各有千秋,并无高低之分。作者在选择时,往往依据个人偏好和故事需要。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沉浸于这两部作品的世界,探索各自的精彩。人物与环境的相对位置、角色的外貌特征、他们的对话和动作,都可以通过摄影机被捕捉并记录下来,从而构成了客观的叙事结构。在《十日终焉》的开篇,我们直接看到了角色人物的名字,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解释叙事结构的成分。而第三段所采用的客观叙事结构,巧妙地融合了各种元素,使得故事一开场就直截了当,节奏明快,这种写法并无不妥。
然而,最后两段所采用的解释叙事结构,却被一些人认为是“扑街”的经典写法。在这种写法中,人物首先出现在画面中,随后画面暂停,接着再开始详细介绍他的背景故事。这种套路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扑街”的作品。但无论如何,这种写法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进一步探讨。接下来,我们依然遵循客观叙事结构,让读者以摄影机的视角,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信息。想象一下,你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眼前呈现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场景:十个形态各异的人被困在一个诡异的空间里,而一个戴着山羊头面具的神秘人物正冷冷地看着他们。这种情境立刻激发了你的好奇心。与《十日终焉》相似,两本书中的角色都被卷入了一场看似“玩命”的游戏。然而,两者在叙事结构上却有所不同。《十日终焉》始终保持客观,仅提供视觉和听觉信息,持续调动读者的好奇心。而这部作品,则在此时改变了叙事策略,采用了解释叙事结构,详细介绍了角色的背景信息。这种转变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角色,进入其六识感官的世界。
客观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观赏戏剧般的体验,让他们置身于曲折离奇、人生百态的情境之中。而解释叙事结构则更像是一个讲解员,不断向读者讲述故事背后的细节。但更为高级的叙事结构,则是将读者直接代入角色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角色的六识感官、情感波动以及生活中的得失。
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是优秀作家与普通写手之间的关键区别。大神级作家能够精准地把握读者的心理预期,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叙事结构来吸引读者。而扑街作品往往忽视这一点,过早地采用解释叙事结构来介绍角色的背景信息,这不仅可能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还可能让读者因为缺乏期待感而失去兴趣。这是具备读者思维才能撰写的文字。不妨翻阅我前文提及的经典小说,你会发现,其中并无一篇小说的开篇采用此类写法。大神级的作家都具备小说思维,而拥有小说思维的人绝无法写出这样的文字。那么,读者思维与小说思维究竟有何异同呢?欲知详情,请参阅我关于“三环”的深入剖析,那里将详细解读两者的内在逻辑、原理及定义。当然,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