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经的我们,总以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曾经,我们总是站在一旁,对那些鸡娃群里的高年级家长们的分享和告诫不以为意,总觉得自己的情况“不一样”。我们常常以想象中的心得和经验为傲,却未曾真正体会到那些实际经历者的感受。这种态度,或许可以称之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曾经,我曾坚信青春期并不存在,每当目睹高年级父母对家中中学生的行为表示不解时,我总在心中暗自嘲笑——他们不懂教育!亲子关系不佳!然而,如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青春期的威力。回家时,门一关,张口就争执,情绪波动成为家常便饭。你若不笑,她便指责你整天愁眉苦脸影响她的情绪;你若微笑,她又觉得你莫名其妙。在忍耐中,我深呼吸,她却抱怨我呼吸声太大。我终于明白了“连呼吸都有罪”的滋味。

最近,听同事谈及她高中女儿的叛逆行为,对父母出言不逊,我深感震惊。若是以往,我定会滔滔不绝地谈论如何教育孩子、改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与她讲道理、让她感受父母的爱。但现在,我只能劝慰同事:

少言寡语,多做实事,尽量避免冲突。曾经,我深信自己育儿有方,从小便精心规划,期望孩子能顺利达成我的期望。我曾效仿莲妈,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条独特的学习路径:先全面浏览中国历史,再放眼世界,从浅到深阅读世界名著,逐步将文史哲知识融会贯通。我要求他们的阅读品味要高雅,至少也要涉猎金庸的武侠小说。

然而,如今的我却困惑地发现,当初推进顺利的计划竟在某一时刻戛然而止。现在的孩子们对书籍毫无兴趣,更别提什么文史哲的大路线了。他们的阅读品味……嗯,实在难以形容,只要他们愿意看金庸,我便已感激不尽。

每当大宝拿起《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这类书籍时,我的心情总是五味杂陈……曾经的我,对高考的艰难程度一无所知,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轻松就能考上好大学。那时,我甚至曾轻率地预测,京内优秀的大学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然而,如今的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北京的高校录取并非易事,尤其是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分上清华更是个别现象。

更令我担忧的是,各省的精英们都在为孩子的升学之路而焦虑,他们的孩子考上父母母校的概率微乎其微。北航、北理工这样的知名学府,真的能“轻轻松松”考上吗?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言论从三岁孩子的母亲口中说出,不仅显得无知,更可能让人觉得讽刺和尴尬。大姐的孩子为了追求的学术梦想,最终选择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并在研究生阶段成功考回北京,这样的求学轨迹足以令人钦佩。据说,到了我们这一代,即便是想进入北工大较好的专业,也需要相当出色的学生才能实现。如今,我们的目标是争取进入“三首一工”的行列,但不知未来两年这一标准是否会有所下调。曾经的我,对媒体将“鸡娃”与抑郁相提并论的做法不以为意,对海淀群体的妖魔化描述感到愤慨,甚至曾撰文反驳。然而,随着对精神疾病本质的了解,我逐渐意识到,抑郁等精神问题虽与学习压力有关,但并非仅由学习所引发。先天基因和激素水平同样可能成为诱因,因此,即使是不“鸡娃”的孩子,也平等地面临类似风险。

过去,外国诊断的“学习障碍”、“多动症”以及各种自闭症在中国常被统称为“笨”、“淘”或“傻”,而解决办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打一顿”。如今,随着认知的提升,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这是社会的进步。

如今的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深感青少年精神类疾病的严重性,不再轻佻谈论。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父母们必须以更大的耐心、更强的意志、更温和的态度以及更智慧的方法来陪伴孩子。曾经的我们,或许也曾站在一旁指手画脚,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反省与认知提升的过程。如今,我们或许已成为了那些曾被我们质疑的家长,理解并接纳了他们的选择与困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