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一届诺贝尔奖,是最让后人诟病的诺奖,它 [复制链接]

1#

年10月7日17时30分,随着新一批诺奖获得者名单的公布,世界各地又掀起了一场盛大的诺奖话题讨论。

作为世界颁奖领域内最为重要且最富盛名的奖项,诺奖从年首次颁发到年特殊的双文学奖颁奖仪式(因年瑞典文学院深陷丑闻,被迫将18年的文学奖推移到19年)。这多年的荣耀之路上,诺奖不仅见证了人类在各科各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获奖者,这些世纪名人们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内潜心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革命性进步。

据统计,截止至年,诺奖共授予了位个人和24个团体,奖项设置也由最初的物理、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平奖演变为年后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六奖并存。金质奖章、证书和以及高达数百万美金的奖金,都让无数业内外人士为之眼热,更有甚者直接将诺奖作为毕生的追求,大有不拿诺奖不罢休的精神。

然而,在他们当中也不乏那些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诺奖得主,他们另类的获奖过程或非比常人的领奖态度,都能算得上是名人界的雷人举止,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可以在诺奖之上再评选出一个奇葩奖。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位的奇葩诺奖得主——最让人白痴的诺奖得主——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

作为年医学与生理学诺奖的得主,莫尼兹对于整个社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这切除手术和让人白痴有什么关系?难不成经历过脑白质切除手术的病人真的会精神失常?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接着往下看。

作为上个世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飞跃疯人院》第一次成功地将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搬上银幕,让世人得以对这类特殊人群的行为举止窥见一斑。这部成功塑造精神病院的经典影片在给带观众视觉与心理冲击时,也不禁让部分观众从中反思精神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在20世纪大半个时代,精神病一直作为医学界难以攀越的险峰而存在,其特殊性、多类型的发病机制和特异性临床表现让无数医护人员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在攀越这座险峰时更是有不少医师为之奋斗毕生,呕心沥血多年,却仍旧举步维艰,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就。

作为里斯本大学神经学科教授,莫尼兹在43岁就坐上了葡萄牙外交部长的宝座,后来可能是觉得自己在政坛未必能混出什么名头,又或许感到政坛存在有太多精神病,他决定退出政坛,坚决不向精神病低头,回归医学初心,致力于血管造影研究,尤其是在脑血管造影领域颇具名声。当然这只是他作为神经学家的一个副业,真正让他痴迷的还是大多数神经专家的共同爱好——额前叶。

最初的科学研究里,莫尼兹十年如一日埋头于精神病理分析和药物实验,但在这座难以跨越的高峰面前,莫尼兹的新成果也都被依旧喜怒无常的患者宣告失败,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就这样完败在精神病面前。然而,上帝是公平的,他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付出努力的人,在给他关上一扇门时,同样也留给他一扇窗。正当百无聊赖、几经失望的莫尼兹准备放弃之时,他的一个业余爱好给了他新的思路。

原来,居住在地中海北岸的莫尼兹一直爱好研究远在南岸神秘国度的埃及木乃伊。有一次他在翻阅相关资料时,突然发现很多木乃伊的头骨上面留有几个小洞,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当即求助了相关历史学者,而后他才得知这是古埃及人尝试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癫痫时留下的创口。正是这次意外的发展让莫尼兹兴奋起来,人类对抗精神病的斗争即将翻开一个新的篇章。

在莫尼兹看来,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的妄想幻觉、情绪障碍、哭笑无常等临床表现全部归结于认知神经的错乱。以往的专家学者都试图解开这个错乱的结,但一番尝试之后,只能陷入束手无策的僵局;突发奇想的莫尼兹就想到,为什么非要纠结于解开那个结?而不是直接把这个结给剪掉呢?

想到这里,莫尼兹的嘴角微微上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莫尼兹迫不及待地将他的研究成果——额前叶切除术用于动物实验。他们将狗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在经历若干切除手术后,莫尼兹判断出通过切断连接大脑和额叶——所谓的理性之所在的神经,动物就会变得安静。如果将这项手术用于精神病患者身上,那么不就能解决他们情绪障碍、喜怒无常的症状吗?

说干就干,一场引发后人热议的手术即将开始,莫尼兹也即将披上仁医兼具屠夫的外衣。

这次的切除对象是精神病患者,也是额前叶切除术与精神病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交锋。手术紧罗密布地进行着,随着第一批术后患者被推出手术室,家属们提到嗓子眼的心也算是放了下来。然而,术后恢复俨然成为一个未知数,作用在人类身上如何,莫尼兹也拿不准。

一天,两天,三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家属惊奇的发现,之前神经兮兮的病人如今安静的就像是一个孩子,不哭不闹,端正坐好,和之前疯闹的患病状态派若两人。这不正好解决了令无数人头疼至极的精神异常吗?

喜出望外的莫尼兹立即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公之于众,他们在权威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实验,宣称那些曾经是严重家庭负担的、暴力的或自杀倾向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都明显安静了下来。得知此消息的医学界沸腾,莫尼兹成为当之无愧的精神病专家,名利双收,一揽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功载入史册。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着,莫尼兹沉浸在自己科研成果的喜悦中,但反观那些额前叶切除术的患者呢?他们真的太安静了,安静地就像具死尸……但是对于这一现状,病患的家属似乎还能接受,毕竟相对于之前癫狂的疯子,现在安静的白痴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莫尼兹额前叶切除术的推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额前叶切除术的热潮,莫尼兹的技术彻底被推上神坛。以至于当时的受到二战影响形成战争后遗症的至少两千名老兵都被稀里糊涂地被送上手术台,执行了这个备受时人推崇的手术。那些老兵术后恢复情况还不错,人是变好了,可之前的人格却不在了,俨然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一位母亲描述实施过手术的女儿:手术以后,女儿的灵魂像是被抽走了,变得麻木和木讷,没有情感,完全变了一个人。那些因调皮捣蛋被家长带来做手术的儿童,性格变得孤僻,神情变得呆滞,没有人格可言。

简单说,就像郭德纲的段子里那样说的,莫尼兹的手术在处理装有孩子的一盆污水时,倒掉污水的同时,顺便把孩子也给倒了。

而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额前叶切除术弊端的日益显露,直到年,美国多个州才立法禁止额叶切除手术,取而代之的是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一代“仁医”莫尼兹也被打上了屠夫的标签,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质疑这个让人白痴的诺奖颁给莫尼兹医生到底值不值?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莫尼兹是否是一位合格的诺奖得主,笔者在此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如果人们再以同样的目光看待这件事情时,那将会是多么的愚昧和无知,这背后不仅体现出个人认知能力的低下,同样也暴露出一个民族的可悲,因此,在现今的医学背景下将莫尼兹视为屠夫确实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如果当我们做到思考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时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医学能力,那么莫尼兹确确实实可以作为精神病界的救世主,他获得诺奖也是实至名归,如此一来,千年后的子孙们在翻阅史料时也不至于发出类似年的医生真残忍啊,治疗一个癌症竟然还要切除器官!的感叹。

时代在变革,人的思维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历史与科学的熏陶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三观与认知能力显得是多么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