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春暖花开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
江苏众多“80后”“90后”医务工作者
挺身而出
在战“疫”一线筑成了坚实的战斗堡垒
他们挥洒青春的汗水
发挥青春的力量
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用坚守与奉献
为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
4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技术平台”,发布5位江苏“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这5位最美人物来自于护理和检验一线,他们身披白色战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挺身而出;以奋不顾身的决然,一往无前,与祖国的需要同频共振。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展现了“80后”“90后”的青春“蝶变”。
40:00
(△WIFI下观看效果最佳)
在红区护佑生命的“南丁格尔”
今年刚满30岁的王任重,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8年。2月11日,王任重踏上支援黄石的抗疫征途。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王任重被医院的重症护理组组长,每当有紧急情况,他总是冲锋在第一线。
2月23日深夜,病区2床俯卧位病人鼻腔内大量出血,血压持续下降。正在值班的王任重发现异常,立刻与医生沟通,第一时间将病人由俯卧位改为侧卧位,压迫止血。同时加强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避免血液流入下呼吸道,加重感染。为了找到出血点,王任重与患者面对面的距离不到10厘米。在一系列的紧急处理后,患者的出血慢慢止住,血压恢复正常。
护理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的生理护理,心理上的护理同样重要。75岁的张先生因感染新冠肺医院ICU,家人因医院探视,生命垂危的老人非常想见到自己的亲人。王任重联系老人家属录制视频,一遍一遍播放给老人看,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除了照看病房里的重症患者,王任重还主动承担起病区感染控制的工作。他每天都会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喷雾器,穿梭在病房的各个角落,对所有仪器设备、门窗、地面进行消杀。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向好,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工作出色的王任重医院,负责ECMO(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护理。而在此之前,王任重没有ECMO病人的护理经验。他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向同事们请教。管道预冲连接、血气分析、调整抗凝剂剂量等这些专业的操作,3天时间内王任重全部熟练掌握,为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我在武汉的夜与昼
2月13日,陈飞作为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启程奔赴武汉。陈飞是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儿,他的日记本却鲜活地记录了这位“90后”男护师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3月12日星期四多云武汉
“这是我来武汉的第28天,也是我进医院的第25个夜班。凌晨两点半,病区71床54岁的叔叔血氧、血压突然变化,比我一点钟接班时下降很多。”
医院感染病区,陈飞负责凌晨1点到5点的班次。这个时段是人的深睡眠时间,也是病人病情容易恶化的时段,陈飞从来不敢放松。12日凌晨,陈飞发现了一位患者的血氧、血压下降得很快,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配合对患者实施了抢救。如果迟5分钟,病人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同事说,陈飞很少见到武汉的白天,却在黑夜守护着患者的安全。
3月17日星期五晴武汉
“今天,病区里的一台血压计出现了故障,病人的血压不能及时测量,综合数据无法按时上传,最终将会导致主治医生无法根据病人实时状况对症施治。这时候,男护师的延伸功能要上线了!”
选择护理工作,那就要踏实、勤勉和奉献。除了对病人的护理之外,陈飞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像打印机、血压计这些常用设备容易出现小故障,到了晚班,陈飞都能修理好,小伙伴送给他一个外号——“田螺姑娘”。
3月23日星期二阴武汉
“5天前,医院患者全部出院,我们支援湖北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很自豪,我知道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心血。”
患者做一次血滤要6-8小时,陈飞就要细致陪护6-8小时,这期间,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看到比自己儿子还小好几岁的陈飞,患者的心里充满了心疼与感激。随着医院患者全部出院,陈医院感染病区,他的班次也换到了白天。在病人熟睡时,他会看看窗外的春天。来了一个多月,他细细品味到了白天武汉的美。
3月31日星期三阴武汉
“今天是告别武汉的日子。48天,从瞒着父母出征到带着荣誉归来,这段经历值得我自豪一辈子。”
从2月13日奔赴武汉,到3月31日完成任务,48个日日夜夜,陈飞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家人的眼里,他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在患者眼里,他是可以帮助他们走向健康的守护者;在大义面前,他是随时出征的白衣战士!“哪里有需要,哪里必有我!”
逆行“疫”线的排头兵
在抗疫一线,病毒标本的检测,是患者确诊和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得知湖北省新增疑似病例过多,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告急的消息后,年出生的陈强主动请命、出征黄石。
1月31日凌晨,陈强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的5名同事一起抵达黄石,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样本检测最危险的一步就是核酸提取,按照“三级防护”的要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N95口罩、护目面屏,再套上鞋套和两层医用乳胶手套,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操作,十个步骤忙下来起码要六个小时。操作难度如同戴着棉手套去缝绣花针,每一次打开样本的盖子,都容易形成气溶胶,这如同病人在面前咳嗽,风险可想而知。零度的实验室内,陈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每一次下班时都是浑身湿透。
陈强和同事们改进检验方法,规范实验流程,极大提升了黄石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每天检测数量提高到了份,检测速度提高了十倍,迅速完成积压的检测任务。此外,医院、社区等场所进行样本采集。2月15日黄石市精神病院出现了发热病例,如果不立即检测、隔离就会出现群体性感染。针对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陈飞克服困难,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多人次,确保检测的顺利完成。
2月17日,湖北省政府下达命令,要求完成所有疑似、高危人群的核酸检测工作。陈强再次请缨,连续通宵加班攻坚。2月21日,他和团队共计完成了份的检测任务,他个人检测近百份,创下了全国17支省级应急检验队最高记录,黄石市提前两天完成检测任务。
工作之余,陈强还编撰了4份技术指南,对当地十三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名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江苏经验”“江苏模式”在黄石落地生根,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抗疫电波里的“90后”女战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苏鄂连心,共抗疫情。各位同事晚上好,又到了我们‘战地声音’的直播时间了。我是今天的主播,胸外科的金曼丽。”每天晚上7点,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战地声音”节目准时直播。这位女主播名叫金曼丽,今年25岁。作为医疗队的临时团支书,她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这档节目,在这个简易的直播间里,向大家传递最新的工作安排和医疗队动态的任务。
从2月底开播到现在,节目已经制作了四十多期,渐渐成为队员们晚间最具仪式感的集体活动。金曼丽也因此成为抗疫电波中最为队员熟知的“90”后女战士。
2月中旬,金曼丽所在的医疗队整建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这里的患者没有家属的陪伴,喂饭、喂药甚至排泄物擦拭,这些繁重的护理工作都需要金曼丽等人来完成。3月3日,病区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当晚要实施ECMO(体外肺膜氧合)手术。情况危急,金曼丽临危受命,一人值守三个小时,安慰病人、备血、备皮,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3月下旬,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金曼丽所在的医疗医院,对“疫情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
1米58的金曼丽原本只有92斤,而她面对的患者无论是身形还是体重,都远超过她。翻身、擦拭、处理创口等,几天繁忙的工作下来,金曼丽瘦了6斤。
4月1日,金曼丽在隔离病区的护理工作全部结束。而她依然在医疗队其他工作岗位上继续奔忙着。火线护士、战地主播、视频摄像、短片编辑、宣传通讯员,金曼丽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武汉抗疫的经历让自己忙到飞起。
我是无私奉献的“螺丝钉”
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从2月2号到3月25号,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姜斐在这里奋战了53天。3月30号,医疗医院,姜斐在重症监护室临床一线继续奋战,护理办公、护理病患,不管是医疗队哪个岗位,姜斐就像一颗奔跑着的螺丝钉,把她钉在哪里,她就在哪里的岗位上发挥好作用。
2月2日,姜斐到达武汉。医疗队整体接管病区,需要有人在护理办公的岗位上,虽然不用穿着重重的防护服,可大量的协调处理工作也容不得丝毫马虎。这需要护师有长期护理办公的经验,同时还要能够很快学习新的系统,姜斐被医疗队调整负责护理办公工作。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护理办公,成了她的工作岗位。
护理办公,是医生医嘱和患者接受治疗之间的纽带,医生产生的医嘱,都需要通过主班,去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措施,然后再到病人的治疗,这个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姜斐发现,救治病人,每个岗位和环节都不可或缺。虽然没有参与重症病区的一线护理,但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一样需要细心严谨和责任心。最多时,一天处理55个病人的医嘱和材料,打几十个电话协调。50多天细碎的工作没有出任何差错,这对姜斐来说,是份让她满意的成绩单。
从3月份开始,出院的病人增多,最多时一天六个人。她帮病人办理手续、联系家属、转院车和集中隔离点,看到患者出院时的笑容、感恩的泪水,那一刻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3月30号,江苏医院。在这里,姜斐调整岗位,进入重症监护室,在临床一线护理病患。来时,武汉清冷,下过雪。如今,春暖花开,武汉解封。她相信,孩子们肆意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很快就会来了。
“国家有难,战‘疫’有我!”
这是青年突击队员们冲锋一线的铮铮誓言
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是奋战的火,是温暖的光
是光明的使者,是希望的使者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来源:交汇点
编辑:王晶枫
审核:高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