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似乎都有点古怪,他们仿佛注定一生与孤独为伍,无法享受凡夫俗子的热闹和快乐。
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荷兰天才画家梵高和中国天才诗人顾城,都是生性孤僻,不喜与人交往,最终精神崩溃,导致生命猝然终结。
而这部于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美丽心灵》,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性格孤僻,不擅于与人交往的天才,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比以上有精神问题的天才,他是幸运的胜利者。在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精神状态下,他依然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在妻子艾丽西亚的陪伴和帮助下,他能够理智地面对自己的精神疾病,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多项大奖,至今为止豆瓣评分高达9.0。尽管如此,电影依然被很多人质疑,它过度美化了约翰·纳什的形象,真实的纳什有着不光彩的感情经历,而且他和艾丽西亚的婚姻也并非始终如一。精神问题被发现后几年,艾丽西亚就同他离婚了。
虽然艺术和现实必然存在差距,但我认为,电影里对他离婚的事丝毫未提,却是最大的败笔。事实上,艾丽西亚虽然和纳什离婚了,但她一直陪伴在纳什的身边,照顾和鼓励他,给他温暖和力量。
如果电影里提及离婚事件,我相信这部电影在情节冲突上会更加出彩,在人物塑造上也更加真实,更有张力。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天才和妻子的伟大爱情,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为荣耀和成功而执着,到为成为一个正常人而努力,其间的挣扎和努力,让人钦佩。
作为旁观者,当我们摘掉有色眼镜的时候,对精神病人而言,便少了一份阻碍和挣扎的痛苦。
1.孤独是翅膀,也是暗伤
年,约翰·纳什出生在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有很多亲戚家的孩子作玩伴。但他生性孤僻,总喜欢躲起来看书,或者自己一个人玩玩具。
《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是从约翰·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开始讲述的。电影第一幕,入学的新生都在听一个老教授讲话,大家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只有约翰·纳什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最后一排。
老教授激情慷慨地说起数学家的伟大:数学家发明了原子弹,数学家结束了战争,数学家破译了密码……每位数学家都想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那一刻,原本百无聊赖的纳什,眼神里闪烁着无限向往的光芒。
可他却不去上课,他认为上课会毁掉自己的创造性。他一个人呆在宿舍里研究自己的原创理论。眼看着他最强劲的对手马丁·汉森已经发表了毕业论文,并且很有可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惠勒研究室,而他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
在他压力最大的时候,是他的室友查尔斯一直开导他,陪他去吃饭,带他去放松。他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论文,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原创理论——博弈论,推翻了年来的经济理论。
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惠勒研究室,此后五年内还两次进入五角大楼,为国防部破译密码。后来遇见了爱慕他的女学生艾丽西亚,走进了婚姻殿堂。
在外人看来,他的人生已经接近幸福的顶峰,让人羡慕不已。可不久后,他便被人强制送进了精神病院。
天才一般的纳什博士得了精神分裂症。他在第二次进入五角大楼后,幻想出一个戴着黑色礼帽的国防部要员,这个人很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很适合做机密工作。纳什欣然接受这样光荣的任务,手臂上还植入了可以秘密联络的镭射管。
而这些幻想最终变成了被迫害妄想症,他一直觉得有人在跟踪他,想要控制和迫害他。终于,他做出了出格的行为,被人当作疯子一样送进了精神病院。
而事实上,不但这个神秘的国防部要员是纳什幻想出来的人物,他读研究生时的室友查尔斯和查尔斯的小侄女也是幻想出来的。他的精神异常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只不过因为他的工作性质和独来独往的个性,而一直没被发现。
读书时,纳什曾经尝试着去与人交流,但他的言行总是给彼此带来尴尬。他躲进数学的世界里,才能无拘无束,自由翱翔。但他的内心却渴望找到情感归属,没有人能够懂他,于是他幻想出一个懂他的室友查尔斯。查尔斯浪荡不羁却体贴温暖,在他最焦虑不安的时候,总能给他理解和抚慰。
结婚后,他得知妻子怀孕了,于是憧憬着美好的家庭生活,盼望着孩子的出生。于是在他的幻想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孩,查尔斯的小侄女。
但现实里的他却总像个不可亲近的独行侠。或许潜意识里,他渴望荣誉,也渴望给自己的孤僻找到一个高尚而合理的解释,于是他幻想自己为政府从事机密工作。天才的自负让他以为,他是改变世界的重要人物,被人跟踪,陷入被迫害的妄想,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深渊。
孤独成就了他,也撕裂了他。
或许,每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可以放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会被人看作是疯子。如果那个世界里都是旖旎的风光,是不是也可以跟另一个自己和平相处?
2.与自我的博弈,最好的结果或许不是战胜自己,而是约束自己
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
对普通人而言,战胜自己或许仅仅是打破自己的短板和局限,战胜自己的弱点。但对于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就意味着世界的毁灭和重建。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看见和相信的一切,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样的错乱是多么可怕!
纳什想要证明自己没有病,他试图找到手臂里被植入的镭射管,于是把胳膊抓得血肉模糊。医生赶来时,他一脸无辜地说:“我找不到,它不见了。”
那一刻,他忘记了疼痛,只是想要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希望落空的他就像个受了委屈却不能为自己洗冤的孩子,让人心疼落泪。
他的世界一片混乱,他该相信什么?该怎么辨别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想?
庆幸的是,美丽的妻子艾丽西亚,是他值得信赖的人。她说的话,他相信是真的。于是他乖乖地去做胰岛素休克治疗,情愿被绑在病床上。在失去知觉的最后一刻,他深情地看了一眼妻子,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出院以后,纳什丢掉了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每天服用药物。但药物的副作用让他不能好好思考数学问题,不能照顾孩子,甚至不能与妻子亲热,被外人当做可怕怪物,连助理都不敢来见他。他很痛苦!
艾丽西亚鼓励他应该接触一些人,比如到曾经熟悉的普林斯顿大学找份工作。纳什答应去尝试一下。
一向高傲自负的天才纳什,放下架子去求当年的对手马丁·汉森(后来是普林斯顿系主任),他说:“我知道你会拒绝我,但我还是想来试试。”
那一刻,他卑微如尘埃,他的幻觉又出现了,查尔斯在门口阻止他,而他愤怒地甩了一下报纸。转瞬间,又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他对汉森说:“你能不能假装没看见刚才发生的事情?”
他一直在跟自己的幻觉做斗争,最后在校园里被人当作疯子围着看。他很沮丧,回到家对妻子说,医院。但艾丽西亚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明天再试试。”
在妻子的鼓励和汉森的帮助下,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学着摆脱自己的幻觉。当查尔斯和小女孩再次出现的时候,他真诚而不舍地与他们告别,低头吻了吻小女孩的额头,温柔地抚摸她的头发。
查尔斯红了眼眶,小女孩流下晶莹的泪珠。那一幕充满了温情和伤感。正如纳什后来所说:“他们是我的过去,每个人都被过去纠缠过。”
而在过去,他是个高傲自负的家伙,读书时不去上课,认为上课会毁掉他的创造性。当教授时,他不愿去给学生讲课,把教材扔进垃圾桶,认为讲课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把自己活成一个独行侠。
而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时,却在竭力做一个谦卑的正常人。他走进课堂,请求旁听别的教授的课;他想要去教书,奉献自己的价值。他学着温和地跟学生讨论问题,而不像以前一样,认为有的人一辈子也解不开一道难题。
过去,他想成为改变世界的超级天才。后来,他只是想要做个能够奉献余热的正常人。
过去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幻觉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他学会了不被幻觉影响,理智地与他们保持距离。他试着改变自己,接触现实里真实的人。
他成功了,但他的成功不是彻底打败精神分裂症,而是可以和幻想的世界和平共处。
就像他一直想要打败最大的对手汉森,但最后才发现,他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无论是打败别人还是打败自己,结果都会适得其反,最明智的做法是与对手惺惺相惜,接受并约束自己。
3.作为精神病人的妻子,先要使自己强大,才能给伴侣带来希望
你说向左,我便向左;你说向右,我便向右。重要的不是向左或向右,重要的是相信!
纳什一直很信赖妻子,艾丽西亚就是在他在现实和幻想里的指明灯。但作为妻子,艾丽西亚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天晚上,纳什对清洁工说,让他们等一下,家里还有一些垃圾要倒。
艾丽西亚以为他又出现了幻觉,因为晚上清洁工都下班了。而事实上,新搬来的这个小区不一样。垃圾车从窗户经过的时候,两个人相视而笑,艾丽西亚为自己的疑心向他道歉。
从这一幕,我们可以窥见艾丽西亚的精神压力。她对丈夫的行为疑神疑鬼,努力分辨丈夫是否正常,长此以往,她自己也要被精神病裹挟了。
那个晚上,艾丽西亚向纳什求欢,但药物的副作用让纳什无法迎合妻子。艾丽西亚背过身,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她起床倒了一杯水,想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但还是没忍住,她尖叫着摔碎了杯子,砸烂了镜子,崩溃地大哭。
纳什看到妻子那么痛苦,他也很苦恼,就偷偷地把药藏起来,拒绝继续服用。但很快他就再次失控了,照顾孩子时,差点把孩子淹死;与幻想中的人物争执时,还错手推到了艾丽西亚。愤怒而惊恐的艾丽西亚要开车回娘家!
看到很多评论说,现实中的艾丽西亚并没有电影里演得那么伟大。事实上,纳什的精神问题被发现后几年,艾丽西亚就同他离婚了。
的确,大银幕上的每个人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即便如此,电影里艾丽西亚的崩溃和迷茫却是现实的写照。
艾丽西亚与纳什离婚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女人,要养家,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她如果不离开,可能自己也会被逼疯的。
她离婚了,可能真的需要一些空间来修复自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纳什,依旧承担起照顾纳什的重任,给他温暖和鼓励。
其实,离婚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陪伴在纳什的身边,有很多好处。既减少纳什不能尽一个丈夫的责任的负罪感,又让她自己在安全距离以外得以喘息。对他们彼此来说,离婚是最大的成全,而不是我们对艾丽西亚诟病的理由,反而是艾丽西亚最伟大的表现。
离婚后,依然能对纳什不离不弃,这不是真情,又是什么呢?
医生曾建议艾丽西亚,把纳什送回精神病院。医院充满抗拒,但他又害怕自己会伤害妻子,就请求艾丽西亚回娘家住。
纳什痛苦地看着妻子走出去,他以为艾丽西亚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但没想到她又回来了,她握着纳什的手,去触摸他的脑袋和她的胸口,告诉他:“也许让你从梦中醒来的东西,不在这里(大脑),而在这里(心)。我必须相信神奇的事情有可能发生。”
那一幕,艾丽西亚美得动人心魄。也许现实并不如大银幕上唯美动人,但如果没有艾丽西亚的鼓励和陪伴,就没有重生的纳什。
纵观有精神疾病的各位天才,没有一个能像纳什一样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和荷兰天才画家梵高一生都没能获得美好的爱情,最终在孤独中死去。而中国天才诗人顾城,却拉着妻子一起奔向了地狱。
纳什无疑是幸运的,在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艾丽西亚是他获得的完美答案。
年,纳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奖,不仅是世界对纳什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艾丽西亚伟大爱情的勋章。
4.别把精神病人当怪物,是我们最大的慈悲
年,中华医学会曾公布了一项数据,保守估计中国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已达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超过万人,抑郁症患者已达万人,焦虑障碍患者多达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8岁以下人群的发病人数。
照这么推算,十几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些数据是不是让人难以置信?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该怎么对待他们?
也许,精神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而是大家异样的眼光和恐惧的想象,把精神病人妖魔化了。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思聪,因为一心想要拍电影,就闯进了一所幼儿园,造成了家长的恐慌和担忧。有的人评论说,这样的疯子就应该关在家里,不要出来祸害人!
然而,应思聪并没有伤害任何人,他的内心世界反而是干净纯粹的。精神病人不是可怕的怪物,他们也有获得正常生活的权利。
当我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的时候,他们在走向正常人生的路上就少了很多的阻力和挣扎的痛苦。而我们自己如果能够做到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也是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必修课。
就像纳什,艾丽西亚让他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可能也是因为那里不仅仅是纳什曾经熟悉的母校,也因为那里是一个无限包容的世界,那里的师生可能见过很多怪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当我们摘掉有色眼镜,才能看见别人的痛苦和挣扎,从而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和世界,同时也能在别人的苦痛中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内心,不断洗涤和升华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