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以症状命名疾病的荒谬 [复制链接]

1#

近些年,心理学大兴,不但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诊所,而且医院建立起来,医院也有精神科,专门诊治一些精神疾病。学校也有一些心理老师,经受过一些职业培训。那么,心理疾病真的那么多吗?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是不是很荒谬?

心理疾病没有那么多,只是被搞心理的那帮人给扩大了范围,也给定义了概念。于是,不管是有心理疾病的还是没有心理疾病的,都被称为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就有可能有心理问题。如此大范围的定义,大范围的认定,是不是缺乏科学性?只是顾及了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有更多的饭吃,就把人们都定义为可能会有心理疾病发生的个体,也就只能让人窃笑了。当算卦相面的都能搞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也就沦为骗子的技术。

当然,心理学并非都是伪科学,只是以症状命名疾病的规则不是很科学,有着蒙人的倾向。从精神病的基本症状来看,精神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精神生活,甚至做出危害自身和社会集体的行为,本身没什么问题,需要及时救治。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有没有量化标准,要是有测量表格,测量的设置是否科学?都是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会让心理治疗出现偏差,甚至一度沦为骗人的把戏。

心理疾病分类还能说得清楚一点,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这样的分类还是比较笼统,因为很多心理障碍并非表现为一种,有的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智力障碍等综合一体化的现象,并不容易判断。要是往下分,看看一些症状,就有些荒谬了。

儿童心理疾病有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精神发育迟滞、口吃、抽动症、退缩行为、品行障碍、偏食、缄默症、咬指甲、恐怖症等。通过现象来定义病症似乎并不科学,而且一旦这样简单定义,并且被学界认定,被人们熟悉,就真的成了指鹿为马了。很多所谓的病症并不是病,而是人在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虽然不一定是必然的行为,但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自动纠正,而不能简单拿出来当成病症。有孩子小时候多动,经过一段学校教育,就改变了毛病,或许是学校的纪律约束起了作用吧,抑或许是他们自己成长了,克服了多动的毛病吧。还有的孩子遇事退缩,通过一定的学校教育,变得勇敢了,也就纠正了退缩的毛病。而偏食、咬指甲等毛病也会随着成长慢慢克服的,只是有些家长急功近利,要孩子在小时候就要克服,不然长大了还偏食,还咬指甲,就会被人耻笑,甚至被人说成是没长大的孩子。至于恐怖症,基本上来源于孩子的胆小,慢慢融入社会之后,这种恐怖症也就会慢慢消除。那么,为什么定义了那么多症状?

就是要给搞心理的人一碗饭吃,说白了就是弄钱,要说是骗钱就有点下作了。而这种定义就是通过学术的手段来骗钱,属于高级骗术,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再看看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有考试综合症、焦虑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病、强迫性神经症、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综合症等。其中考试综合症就真的是心理疾病吗?难道是指遇到考试就焦虑,就紧张,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吗?以至于无法判断病症,直接定义为由考试产生的综合症。可见定义这种病症的人粗心大意,并没有经过什么科学论证,只是从现象定义现象,并不涉及本质问题。真正的心理疾病是什么,没有说明,甚至非常笼统,只是以综合症来定义,也就变得可笑起来。还有学习逃避症,是不是指逃避学习成性?恋爱挫折综合征,是不是指恋爱受挫之后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但是这种病症又和焦虑症、强迫性神经症、自杀症状产生很多交叉,是不是出现了定义偏差的问题?其中的焦虑症和恐怖症有交叉,恐怖症和学习逃避症有交叉,癔病又和强迫性神经症有交叉,强迫性神经症又和网络综合症有交叉,简直就是太乱套了。谁要是按照这种病症分类来判断青少年的心理疾病,谁就会把自己绕进去,越来越觉得乱套,以至于自己都会产生所谓的心理疾病。、

再看成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更是滑稽。有空虚症、吝啬癖、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阳痿、早泄、过度手淫、偷窃癖、洁癖、焦虑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基本上都是按照表现来命名的套路,和本质不相关,也和心理根源问题不太相关。除此之外,还有的把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挂钩,以此来命名心理疾病的,其实是给病人带来了双重痛苦,大可不必如此命名。

心理学没有那么神秘,按照疾病的表现来命名症状的做法基本上不科学,也成了很多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胡乱定义病人病症的根据,甚至一口气定义好几种病症,让病人有了更多更厉害的表现,难道心理诊治也存在着先吓住病人,然后再让病人过度医疗的问题?

但愿不是如此,可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有这种问题,需要避免,更需要人们看清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