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医管」
精神疾病是指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
精神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会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甚至产生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精神疾病需保证有效治疗,足量和足疗程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
精神疾病的发病包括哪几个阶段?
01前驱期。
出现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包括:情绪改变、认知功能改变、行为活动改变、食欲和睡眠改变等。
02急性期。
指疾病首次发作或症状急性恶化。
03恢复期。
指疾病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或急性期症状没有再现,疾病趋向缓解。
04康复期。
患者症状缓解,社会功能恢复,逐步回归社会。
什么是足量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疗效和服药剂量密切相关。如果剂量过低,则不能达到满意疗效。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疗效会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但是达到某个剂量后,再增加剂量,疗效也不再继续增强,但毒性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增强。所以足量不等于高量,而是针对每一位患者获得最大疗效而又相对安全的合适剂量。
什么是足疗程治疗?
剂量足够,但无足够的治疗时间,则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仍有可能出现急性发作或恶化、症状复燃和疾病复发。所谓足疗程,是指必须按照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程序完成一个规范化治疗,并且根据疾病种类和病程特征,参照治疗指南推荐的剂量和时间来进行每个阶段的治疗。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疗程至少4~6周,巩固期疗程至少3~6个月,而维持期治疗一般不少于2~5年。
而未经过足够长时间维持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率高达40%~60%。另外,足疗程对于急性期疗效不佳需要换药的患者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进行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量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以致痊愈,重建和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并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其疾病的性质,自愿接受治疗和评估。
急性期治疗包括加量期与疗效观察期两个阶段。加量期为1~2周,对所选用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有效剂量进入疗效观察期。疗效观察期为4~6周,如果用足量(即有效剂量)治疗,症状得以控制,达6周后而转入恢复期持续(巩固)治疗。如果以最大有效剂量治疗时限达8~12周,仍不能控制症状者,可考虑换药。
如何进行恢复期的治疗?
症状缓解即进入恢复期(巩固期)治疗阶段。巩固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症状复燃,确保病情稳定,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社会适应程度。
一般来说,此期主要治疗药物的剂量应维持急性治疗期的水平。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巩固期治至少3~6个月,倘若疾病多次发作,所需要的巩固治疗时间将会更长。
如何进行维持期的治疗?
从巩固期过渡到维持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维持治疗期的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患者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不同的疾病发病周期及远期预后差别较大,所以在此期的治疗和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并不相同。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恢复期的维持治疗后药物维持治疗周期是: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急性期后的前3~6个月更易复发,应充分巩固治疗;巩固治疗完成后的减量,应采用每6个月减低大约20%剂量的方式,直到达到最低有效维持剂量。在此期,如无必要,应当逐渐撤去急性期和巩固期合并使用的非预防复发的药物。若维持期症状已得到控制,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复发,非预防复发药物主要是用于改善急性期的症状,也包括焦虑失眠、冲动伤人等。
总之,对于精神疾病应有一个正规、系统、全程的药物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认真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