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尼斯疯狂的心精神病史上一场伟大的改革 [复制链接]

1#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海报

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在西方中世纪,有一批人被视为魔鬼附体,遭受驱逐、火烧、吊死,集体装船流放到大海深处。在20世纪,他们被称为精神病人,被送进精神病院。但早期医学的发展并没让他们的日子好多少:囚禁和挨打是主流。至少几百年间,针对精神病的治疗是科学暗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二战还未停止,侵略者仍在进行最后的疯狂屠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区一所精神病院,医生尼斯·达·西尔维拉正掀起一场革命——她要改变精神病治疗的现状。尼斯拒绝采用当时新型的电击疗法来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她试图用绘画、动物和信任来帮助病人。同行纷纷对她的非主流操作冷嘲热讽,但她争取到一处废弃库房,改建成作业治疗区来开展工作。就在病人纷纷有转机的时候,医院下达关停治疗区的命令。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个真实的故事

正在公映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以下简称《尼斯》)改编自真人真事。尼斯是名震天下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学生,年,她从巴伊亚医学院毕业,为名毕业生中的唯一女性。她始终反对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精神病主流疗法:大脑额叶切除术、电击法,以及胰岛素注射,而主张用作业疗法和动物疗法来关怀和引导病人。虽然尼斯遵循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亦面临淘汰,但她以改善病人感受为准则的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泽被后世。

《尼斯》为中国首部正式引进的巴西电影,口碑不俗:豆瓣评分8.3,烂番茄网观众评分则是%。年,《尼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砖国际电影节上,本片荣获最佳影片奖。

它无法不让人想起年在美国引起轰动的电影《飞越疯人院》,主人翁为逃避监狱劳役而装病,被送进精神病院,“刺头”本性导致他被反复电击,最终被强制施行了大脑额叶切除术。电影《尼斯》的故事也相似——病人在手术后,思考与情感能力彻底清除,行为刻板眼神呆滞,沦为行尸走肉。正如她所观察的,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管制:尽快手术,然后就能尽快出院。

《飞越疯人院》侧重于社会批判:现代社会结构下医学成为摧残人的理性工具,电影对“精神病”的定义进行根本质疑。而《尼斯》的视角更小、更具体。和前者不同,它并不怀疑精神病本身,而着重表现医学权威的傲慢使病人的痛苦无法得到一丝缓解。

但《尼斯》并不会让人感到绝望或抑郁,其一是它在刻画正邪斗争的过程时态度鲜明:精神病院的利益钳制如何使医疗改革惨遭失败,改革先锋又如何争取社会舆论支持。其二则因为节制、低姿态的摄影,主人翁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病人绘画过程的诗意处理。尽管最后改革失败,新的变革已启程,整部电影的色调仍不失温暖。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个人的战斗

电影的整体节奏平缓,几乎没有交叉时空剪辑,力求还原医生观察、干预病人的体验。《尼斯》大量刻画病人的日常:谁躲在墙角喃喃自语,谁在踢球,谁在和别人扭打,谁正在纠缠护工,护工又在虐打谁。因此,表演极其重要,好在导演是个选角儿天才:真病人和假病人(演员)同台演出,让人分不清谁真谁假,而每一个演员,都表现出了病人内心的暗影和火光。

在《尼斯》中,精神病人的转变过程像极了婴儿自然成长。影片不断在笔刷划过画布和病人摇曳的舞姿间切换画面——探索自我,触摸世界,是人类的本能。观众很难错过演员的变化:面对纸笔小心翼翼地去尝试接受、穿上奇装异服,触摸动物,颜料,泥巴,雨水,阳光时的灵动眼神。他们通过绘画逐渐突破交流屏障,用常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自我。

日常镜头的另一种力量,则在于模糊所谓正常和非正常人的界限:在护工和病人的交锋中,许多病人能把话说明白,其真实坦荡令人羞愧,而正常人似乎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建立工作区后,曾经虐待病人的护工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发现病患不是威胁,无需粗暴对待。但改革依旧是尼斯一个人的战斗,冷眼旁观的院长可轻易摧毁她的努力,家属们也不太明白她在干什么。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尼斯医生认为,病人无法用正常方式交流,但他们并不缺乏情感,而是被潜意识所控制。为了唤回病人情感表达能力,尼斯让宠物狗进驻病院。几乎每两个病人就有一条狗陪伴。今天我们知道宠物对人有一定积极心理作用,但当时,尼斯医生的判断惊世骇俗。院长因猫狗粪便难清理为由,勒令尼斯将他们处理掉。

尼斯说:“没有动物,病院就干净了吗?”院长无言以对。尼斯继而提醒他:“如果这些狗突然没了,他们的病情会急转直下。”院长恼羞成怒:“这是我的病人。再得寸进尺,后果自负!”几天之后的清晨,一位女患者走进院子,神情越发惶恐——所有的狗都被弄死了。遍地尸体让病人们极端愤怒,一些人重回暴力状态,把护工按在地上几乎用石头砸死。

接下来的镜头十分震撼:当晚,攻击护工的卢西奥被抓起来实施额叶切除术。在他痛苦惨叫的一刻,等在手术室外的尼斯也抑制不住悲愤而失声尖叫。

这个桥段的设置引出更深层信息。尼斯整个职业前期都被同行认为是疯子,毕竟出发点不同——一个是规训和惩治,另一个是改善和治愈。在这种争论间,病人的归属权和治疗主导权被一方扭曲为权力争夺的工具。这在影片表现的那个全面战争年代似乎司空见惯,医学的不公反而被搁置了。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次非同寻常的画展

治疗改革前功尽弃,让尼斯重新意识到外界舆论的重要性——最终,她不得不求助病院墙外的人,特别是早已引用了精神分析学的艺术界。在后来联合评论家举办的画展中,病人全部署真名,人们纷纷表示赞赏。他们竟然也用精神分析法来解读作品——那些风格各异的图像,皆为病人浮现的“潜意识”。高雅场合的高谈阔论让人不明觉厉,但将病人视同亲人的尼斯,得到了她想要的结果。

影片并不完全关于医学人道主义,它也反复呈现尼斯这位女性的时代体验,导演柏林厄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性别建构对尼斯改革失败的致命打击。影片中,尼斯将她的研究观察记下来寄给了荣格,荣格的回信让尼斯喜出望外。然而信中,荣格却误以为尼斯是男人。尼斯无可奈何地说,连荣格都有性别歧视。这些细节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是历史真事,更因它尚且正在发生。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