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人后宣称自己抑郁发作抑郁症患者无分辨力 [复制链接]

1#

年安徽某高校教师郭某牛以学分等诱导女学生涵涵与之交往,此后两人分手,但郭某牛多次骚扰、威胁涵涵。9月19日,求复合不成的郭某牛持刀往涵涵身上刺了四十多刀,导致涵涵死亡。然而,当郭某牛到案,却宣称自己患有重度抑郁症,妄图逃避法律责任。

相关报道

抑郁症患者会伤人吗?

抑郁症患者会不会伤人,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典型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以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和无活动意志为主,同时有睡眠障碍,有的伴随着进食障碍或固定身体部位的疼痛,严重者会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包括扩大性自杀)。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而言,情绪上的低落虽然还未到能引发自杀行为,但也时不时会有自杀念头,而他们的活动意志可能表现为长期的拖延形式;对于中度抑郁症患者而言,情绪上的低落则时不时会引发自杀念头,甚至采取自杀行动,以及扩大性自杀;而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活动意志已经几乎丧失,大部分时间基本上连动的意志都没有,因此呈现出一种“懒”,所以,抑郁症又称为“懒病”。

也就是说,从患病轻重的角度讲,中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最高的。但并不是说,重度抑郁症就不会自杀,当重症患者服药初期,药物解除的是大脑对行动的抑制,但情绪还没改善,因而,处于服药初期的重症患者是最容易发生自杀行为的。

抑郁

而在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中,有一种行为叫扩大性自杀,分为悲悯型和报复型。

悲悯型扩大性自杀,指的是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死了以后,身边的人不能很好地活着,或者会活得很痛苦,于是决定帮助TA解脱,因而在自杀的同时也伤了他人的性命。

报复型扩大性自杀,则是指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出于报复心理,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其他人也别想好过,于是自杀前伤他人性命为自己陪葬(非抑郁症患者也会有报复性杀人)。

抑郁症

为什么有的人遭到拒绝就会伤人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不同,心态也不一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也就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报复心重的环境下成长,即使没有患抑郁症,也有可能出现报复性杀人。

而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由于没有爱的滋养,在他看来到处是黑暗与仇恨,也容易出现报复心理。

这是不是表示,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就一定不会有抑郁症,不会有报复心理?

其实,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爱的表达是否合理。

被溺爱成小皇帝

有一对年轻夫妻,彼此是通过网络认识的,隔着网络的时候,丈夫以为妻子很单纯,一心想娶她;妻子羡慕丈夫的清淡饮食,加上与母亲不合,一心想嫁。婚后,丈夫却发现妻子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情绪阴晴不定,饱受精神折磨的丈夫于是将儿子当成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寄托,把自己得不到的全过度补偿在儿子身上,舍不得教训,生怕儿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儿子在父亲的过度溺爱和母亲的阴晴不定下,渐渐地也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而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自我中心、记仇且报复心重,是这个社会潜在的危险。

在不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成长背景中,都有溺爱的一方和控制欲极强的一方,这就是不合理的爱。这种爱会从小就扭曲一个人的心理,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用偏激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不达目的不罢休,并习惯性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郭某牛的成长背景相关资料没有介绍,但分手后还威胁、骚扰涵涵,可见他本身的处事方式就比较极端,与其是否患抑郁症扯不上关系。而他到案后,却宣称自己患有重度抑郁症,妄图逃避法律责任。

相关报道

相关报道

那么,

抑郁症发病时没有分辨能力吗?

答案是未必。

那些带有精神病性的重症抑郁,在产生被害妄想时,是缺乏分辨能力的,并且他们坚信自己的妄想,虽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而多数抑郁症并没有伴随被害妄想、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比如轻度抑郁症和中度抑郁症,以及大部分的重度抑郁症。即便是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情绪低落的双相情感障碍,在面对伤人这件事上,他们的大脑还是有分辨能力的。

很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还没有足够了解,一些相关机构甚至将所有抑郁症视为精神病而误判一些案件。

数年前江浙一带曾有一桩案子,一名女子患有抑郁症,因为嫉妒自家妯娌可以穿高跟鞋,而将其杀害,相关机构给出的结论是:该女子患有抑郁症,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这显然不合理。

这名女子是因为嫉妒而杀人,郭某牛是因为求复合不成而怀恨在心,他们都有明确的作案动机,并且头脑清醒,没有失去分辨能力。

抑郁症表示“这锅不背!”

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健康科普##生机大会#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

里外雅堂:解析心理,分享知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