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图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210/6858103.html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过去常被冠以“功能性精神病”,通常出现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期。它与由于脑损伤病理、发展障碍或人格障碍而出现的心理理论缺陷不同,我们尚不甚明了这些“功能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理论是否得到正常发展。弗里斯(Frith,)最早提出发现于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症状可能预示着心理理论缺损。
诸如语无伦次、天马行空(knightsmove)等形式的思维障碍,可能源自患者不能考虑对话者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思维障碍患者可能错误推测对话者与自己共同拥有某种知识,总以为对话者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类似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难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意图的结果,他们可能将他们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受外源控制的。
因此弗斯提出,精神分裂症存在心理理论缺损可以解释患者的“意志行为”(willedaction)障碍,如负性的和紊乱的症状;自我监控障碍,如外源控制妄想、话音评论幻听或其他“被动性”症状;对他人想法和意图的监测障碍,如迫害妄想。哈迪一贝勒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归因缺损的核心是某种执行计划缺陷,因此这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于伴有思维和语言紊乱的患者(Brune.Brune-Cohrs,)。
两个模型均得到各自经验证据的支持。尽管不像自闭症患者那样严重,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异性心理理论缺损随障碍的剧烈程度或长期性而恶化(Frith,)。也就是说,这些缺陷很可能独立于注意、定势转换(setshifting)能力、一般智力等其他认知功能失调。伴有负性或紊乱症状的患者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似乎最差,对主要伴有妄想症状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得到的则是混杂的结果。
尚不清楚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理理论缺损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的社会行为偏差。研究发现,在对话互动中,症状相对稳定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能理解对话者的心理状态(McCabeetal.,)。这一发现可能阐明了“实时”(on-line)和“非实时”(off-line)心理状态归因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Frith,)。
不同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的心理理论仍然是一个尚未进行过多少探究的研究领域。在临床上,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思维障碍,这暗示着这类个体可能存在心理理论困难。早期研究发现,相对于健康个体,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状态理解能力上没有缺损。但一项关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研究则表明,严重的抑郁和躁狂患者均存在心理理论缺损,而轻缓(remitted)患者则相对无损(Kerretal.,)。
相反的研究结果是,伴有单极或双极抑郁的轻度患者,在二阶错误信念认识能力上存在缺损(Inoueetal.,),且这一结果独立于年龄、性别和疾病持续时间或一般智力。类似的,伯拉等人(Boraetal.,)发现,伴有双极情感障碍的情感正常(euthymic)患者存在心理理论缺陷。但是,关于情感障碍的心理理论困难与工作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或其他特异的心理病理症状(如思维障碍)之间的联系,尚有待进一步探究。
脑损伤和脑退化障碍
对脑中风、脑肿瘤手术或退化障碍所致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理论评估,不同于上述研究,因为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个体的心理理论得到过正常的发展。对于因脑动脉梗塞或肿瘤手术而导致的额叶损伤患者,有许多关于他们的心理理论表现的研究表明,右额叶损伤患者在涉及心理理论的许多任务中表现出缺损。
这些测试任务如认识二阶心理状态、区分玩笑与撒谎、辨识欺骗等。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独立于其他认知功能失常,且总体上较少在左额损伤病人中发现。有研究发现,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cor-tex)双侧损伤与失言理解困难有关(Stone,Baron-Cohen,Knight)。
一项有趣的个案研究考察了一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阿斯伯格症的左杏仁核(theleftamygdala)先天损伤患者,结果支持了心理理论缺陷可独立于执行功能失常的假设。该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心理理论测验中均表现出深度困难,但在几个执行功能测验上则没有缺损。
当代关于心理理论之大脑表征的认识中,最大的困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位伴有大脑双侧前部梗塞且内侧前额叶大面积损伤的患者,在认识心理状态能力方面至多存在十分轻微的缺损,却出现了深度的执行缺陷。(Birdetal.,)这一案例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上一直认为内侧前额叶的正常功能是心理理论执行所不可缺少的。
不过,新近有研究发现,腹内侧前额叶损伤与关于他人情绪(而非错误信念)的推测困难有特异性联系,表明情感状态归因的表征有别于意图和信念表征。至于正常的老年人,现有研究得到的各种结果不甚一致。不过,一项关于居住在“虚弱”老人护理中心的混合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认知功能之后,心理理论缺损与社会功能不良有联系。
与正常的老年控制组和年轻学生相比,伴有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非精神错乱患者在心理理论任务和执行功能测量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因此这并没有为PD是否存在心理理论特异缺损提供什么证据。有一些研究者考查了其他神经退化疾病的心理理论能力,例如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和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TD)。
研究发现,与年龄匹配的健康控制组被试相比,轻度至中度AD患者只在较复杂的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表现出缺损;在这些任务上表现不良的患者,在言语记忆、抽象思维、言语理解和称名任务上也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损。由于所呈现材料(读出短故事)对认知能力提出高要求,因此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这种混淆加以解释,而不是归因于某种AD心理理论特异缺陷。
相反,额变额颞痴呆(thefrontalvariantoffrontotemporaldementia,fvFTD)的特征是个性和社会行为变化,而多数认知领域则相对保持完好,至少在该障碍的早期阶段是这样的。从某种临床的角度看,这可能预示着某种FTD选择性心理理论缺损。一项研究对fvFTD患者与轻度AD和健康控制组被试进行比较,发现fvFTD患者在所有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均更糟糕,且缺损程度随任务复杂性提高而提高。
AD患者则只失败于有较高认知负荷的二阶错误信念任务,表明患者是在某种认知表现上出现扰乱,而不是心理理论(概念)身出现缺损。有趣的是,心理理论缺损与fvFTD患者的行为紊乱测量及额叶萎缩程度相关。一项进一步的研究对fvFTD患者和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sdis-ease,HD)患者、正常控制组的心理理论能力进行了比较。
HD是一种退行性疾病,主要涉及皮层下结构,尤其是纹状体(thestriatum),因输入缺乏(deafferentiation)导致额皮层萎缩。HD与四肢的随意运动有关,在行为水平上与社会言行有关。两组患者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均差于正常控制组。
但是,在总体上,HD患者在认识心理状态方面要好于fvFTD患者。fvFTD患者给出的更多是字面上的解释,而没能理会故事的有趣之处;而HD患者则能形成隐含有心理理论的解释,尽管有时偏离了习惯性的解释。概言之,现有的资料似乎表明,额颞痴呆患者可能具有某种特异的心理理论缺陷;相反,关于AD、HD或PD的心理理论缺损的证据则相当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