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的精神健康,爸妈说了算 [复制链接]

1#

文章我们谈到孩子之所以和爸妈相似,主要受后天培养方式影响,而非血缘关系。

那么,不同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进入的主题啦。

接下来重点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虐待是如何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

1精神疾病的代际相传

当前,被确诊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儿童很多,而且数量也在增加。

针对这类疾病的研究大多声称“基因很大程度上是疾病的根源”,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天生的,同时会引用双胞胎研究作为依据。

这种说法明显无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

实际上,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才是因。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作者阐释了造成这两种疾病的根源,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胎儿期母亲不良行为和情绪

研究表明,母亲在产前3个月焦虑不安,那孩子在7-10岁时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语言迟缓、行为问题(比如乱发脾气)以及焦虑症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

若母亲在孕期精神焦虑、抑郁或抽烟喝酒,则孩子在11-12岁时患有人格障碍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同时无法遵守正常社会规则;

此外,如果给孕妇开大量的5-羟色胺抗抑郁症药物,那么她们生出的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概率很可能会增加,孩子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会受到消极影响。

生产方式、早产、出生体重

除了上述提到的产前母亲情绪对孩子精神状况的影响,13项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如果母亲通过剖宫产生下孩子,那么这个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概率就会增加1/4;

此外,提前多日早产的新生儿,在童年晚期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概率比足月出生的婴儿高2.5-4倍。这种风险也极可能持续到他们的成年早期。

而另一项双胞胎研究也表明,孩子出生时的体重每减少一千克,成年后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1.2早期照料对皮质醇调节的影响

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如果没有皮质醇,身体将无法对压力作出有效反应。

皮质醇需要维持在正常水平,过高或过低的皮质醇水平都会导致很多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大量证据表明,人的皮质醇基线水平是由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决定的,有时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不回应、不稳定或虐待的照料方式会对脑的电-化学方面造成影响,从而造成皮质醇水平失调。

无回应式照料

对婴幼儿发出的信号进行敏锐的觉察,并随即做出回应,这一点已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健康的根基。

如果父母一直处于愤怒或无回应状态(像很多患抑郁症的父母那样),那么他们后代的脑电波和其他孩子相比就会有很大不同。

举例来说,个体如果在童年时期受过伤害,那么成年后大脑中负责思想和行为能力的部分就会减少活动。伤害会使得儿童变得冷酷,长大后他们也会变成冷酷无情的人。

无回应式照料会引起皮质醇含量过高。这会对大脑的发育造成损害,导致脑电波类型异常,严重时还会引发精神疾病,即使到成年也会对人造成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如果在2岁之前接受无回应式照料,就可能患上解离症(感到心不在焉或迷茫不安)以及人格障碍。

3岁之前,儿童需要亲近的成年人对他进行有回应的照料,而且照料者不会换人,也不会因为需要照料其他孩子而分心。

在育儿机构(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熟悉照料者的回应式照料)长大的孩子中,约一半的男孩和1/3的女孩在成年后会患上人格障碍,他们患其他心理疾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幼年期对孩子的虐待

在文章中我们说到,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我们对父母的身份认同,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克服这种影响,然而,虐待带来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受到虐待及忽视的人,他们大脑中某一重要部位的容量会出现异常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与没有受虐待的人相比,受虐者大脑中该部位的容量要小5%-16%。

早期的受虐经历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度,然后在大脑中产生化学物质,这使他们对威胁更加敏感。儿童的大脑开始做出适应,预测可能出现的厄运和痛苦。

如果事态愈发恶劣,那么仅仅几次逆境就能让成人患上精神疾病,甚至包括精神病、精神错乱(完全丧失条理性、自我奔溃),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

这些人精神十分脆弱,一旦遭遇失业、求爱失败或是负债累累,就有可能患上妄想症,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变得偏执或对他人的意图产生错误想法。

父母双方的心理健康

迄今为止,有至少10项研究可以证明,诸如愤怒攻击这类难对付的行为,都是通过养育在代际间传递的。

这种攻击对孩子来说十分致命,有些父母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比如肥胖或智力不足等,通过一种高压教学的方式,将这种观念植根于子女的脑海中——“你很胖,你很笨”。

另外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自己心情不顺的时候打骂孩子,粗暴地关闭电视催促孩子写作业,或者给孩子做他们厌恶的菜色等,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

通过这些方式父母把对自身的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将内心的混乱转换为频繁找孩子麻烦,孩子们因此被迫“继承”了父母的缺陷,生活在一种对父母坏情绪的无名恐惧中。

对于这种将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负面情绪的现象,作者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的亲密恐怖主义。

这种现象有时会发生在同事以及朋友之间,但更多时候在家庭当中更常见,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果父母对孩子实施亲密恐怖主义,对弱小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将会大得多。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精神健康有极大的可能会在代际间传递,倘若父母在这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情绪管理能力差、人格不健全等,痛苦的情绪就会在代际相传。

这类父母在童年时期混乱的情感模式,会形成一种未解决的成人模式,导致他们的子女八成都有混乱的情感模式。

其他因素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虽然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却并非唯一的因素,很多潜在问题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

除了虐待,社会因素也会导致人格障碍。

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大差别,美国国民患上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是日本的50多倍。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助长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滋生,亚洲文化则更倾向抑制这些症状。

2如何打破旧有的养育方式

2.1产前阶段

母亲怀孕期间应避免压力,尤其是孕期最后三个月,针对不同类型的母亲,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缓解压力的方式。

组织者(约占1/4)

这类母亲认为“母亲即权威”,相比于满足婴儿的需求,她们主张将婴儿任性的心理及身体管控起来,她们一般拥有全职带薪的工作,想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工作岗位。

对她们来说,无所事事会导致焦躁不安,最有效的孕期减压方式就是工作,她们享受工作带来的享受和认同感,乐于将生产留到最后去担心。

拥抱者(约占1/4)

与组织者式的母亲完全相反,这类母亲认为孩子的需求高于一切。她们享受母亲的身份,很乐意花至少三年的时间陪伴孩子。

她们同胎儿产生的感情联系最强烈,通常会在孩子出生后彻底放弃工作。投入到养育孩子的工程当中,对她们来说就是最好的预防苦恼的方式。

弹性型(约占1/2)

弹性型母亲是前两者的结合,擅长在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