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考试音频
历年真题
在线书籍
催眠教程
释梦教程
绘画治疗
精神分析
10.3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临床经验表明,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MacKinnon等,;Tomkins,;Will,).弗洛伊德()关于偏执的理论正是基于DanielPaulSchreber的案例而提岀的,Schreber的父亲是一位专横跋扈的家长,他主张用严酷的躯体训练来增强儿子的意志(Niederland,).Schreber接受了来自父权形象的持续的羞辱,也缺乏当时的法律体系的保护(Lonthane,)?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偏执型儿童的养育者也时常给儿童树立“榜样”,儿童可以观察到父母身上多疑、责难的态度。尽管父母声称家人是唯一应该信任的对象,但儿童不难发现父母平日的表里不一暴虐的内心与友善的外表。边缘型和精神病性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苛责和相互讥讽,或者是在家庭成员中相对“孱弱”者,容易成为家中的替罪羊——家庭成员憎恶和投射的靶心。根据我的经验,多数神经症-健康范围之间的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多半是温馨、稳定与调侃、嘲笑兼具。
养育者如果具有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我有一位偏执型来访者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常常口干,她随身携带一壶热水,她觉得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紧张而已僵成为“一块水泥砖”。无论女儿有什么难题,这位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因为她承担不起更多的担忧,要么就是一惊一乍,因为她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焦虑。她也无法分清想象和行为之间的界限,所以传达给女儿这样的信息:思维等同于行动。女儿形成的信念:自己的爱和恨都具有危险性。
有次这位来访者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她因丈夫的霸道而与他顶嘴,她的母亲当即批评女儿误解了丈夫,称他是一个忠诚的男人,一定是女儿多疑多虑。女儿与母亲争辩了起来,母亲又关心地对她说,别激怒丈夫,否则他也许会对她拳打脚踢甚至离她而去(母亲自己就是与丈夫不断争吵,最后丈夫离她而去)。当女儿继续为丈夫的所作所为愤怒不已时,她乞求女儿往好处想想,不要让事情变得更糟。如果假设个体青春期发生这类冲突,可能是女儿告诉母亲,自己受到了父亲的骚扰,母亲非但不信,还将责任归咎于女儿太过招摇。
这位母亲本意虽好,但言辞混乱,她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能体会过被抚慰的感受,如今自然无法安慰别人。在女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她那些忧心忡忡的建议和忐忑不安的预感助长了女儿的恐惧感的逐渐形成,结果女儿只能通过情绪的大起大落来获得稍许安慰。当我最初接待这位来访者的时候,她索求无度的性格和冷酷无情的敌视态度已经击溃了好几位治疗师。他们都视她为精神病性或边缘型偏执狂。经过多年的心理治疗,她才能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活,并意识到类似的家庭互动带给了她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从上面这位母亲可以观察到形成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首先,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其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再次,原始性全能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最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而只会凭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实际上受到了隐晦的羞辱(如上文中那位女儿,在母亲的眼中既不受欣赏,又控制不住情绪,还十分危险),因此使困惑的儿童的成长雪上加霜。而且这种困惑反应很可能会招致家庭成员进一步的批评,被斥责为不可理喻甚至满怀恶意,毕竟家庭成员的本意是多么善良。
偏执者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会不断重复这类扰乱心智的互动方式。他们内化的客体一直扰动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如果儿童最初的养育者不仅思维混乱,而且一直处于原始戒备状态,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威,互动中充满操纵控制,缺乏真情实感,那么这个儿童将来的人际交往一定会受到影响。当这样的偏执者想要理解事情的“真相”,就变得举步维艰(D.Shapiro,),而与偏执者打交道的亲朋好友很容易陷入迷茫,感到对偏执者无能为力和格格不入。
当然,母亲的焦虑并非是影响这位女性来访者的唯一因素。如果成长过程中有任一重要养育者能与她建立稳定的关系,她的人格发展或许就不至于太过偏执。可惜她的父亲也是吹毛求疵、脾气暴躁、粗俗无礼,在她尚未成年时便抛弃了家庭。众所周知,这类教养环境还将导致另一个不幸的结果,偏执者宁肯先发制人,也不愿坐以待毙(“先下手为强”)(Nydes,)。曾成功治疗偏执者的治疗师们总结道: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的性格(MacKinnon等,)?
偏执者在对权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