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1/5948909.html注:
本文转自《心理治疗》赵旭东张亚林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附录3关于国外及港台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管理现状的报告
本文基于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集中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心理咨询与治疗管理的现状。选择考察对象时侧重考虑有借鉴意义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主要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政策的理论背景;
2.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的各方以及服务内容和流程;
3.心理健康各类人员的培养、认证、管理;
4.资金及其他保障渠道等。
一、宏观背景介绍:心理健康在“大健康、大卫生”中的地位
1.“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原本无差别,在国际上就是一个意思,指mentalhealth。但二者在中文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前者含义较积极,较易被普通人接受;而后者常被理解为范围较窄的精神医学领域,被部分大众甚至部分专业人员理解时含有贬义。其中原因是我国曾经在较长时期里没有开展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精神卫生服务的有限资源集中于以生物精神病学的诊疗方法来处理重性精神障碍,没有向患病率远远高过精神病性障碍的其他心理疾患及普通大众提供心理学服务。所以,社会上对“精神”二字有忌惮,而积极、正面、涉及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概念较为欢迎。
本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提倡的“大精神卫生观”,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等同使用。但使用“心理健康服务”概念时,采用的是较具体的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从社会管理层面,重点介绍部分国家及地区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也即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心理健康教育。不过,也并不是要孤立地讨论精神医学以外的心理学问题
2.心理健康工作的广度、深度及重要性
精神卫生横向空间维度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和众多学科,纵向的时间维度贯穿群体和个体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其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精神病学的范围,包括了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防治、康复两大方面。推动精神卫生工作,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既从横向也从纵向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看问题,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综合、整体的措施解决问题。
作为医疗保健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领域,精神病学于19世纪后半叶从神经病学分化出来,形成以研究脑部疾病、精神障碍为主的传统;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流行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蓬勃发展。两种潮流互相砥砺,有时竞争、斗争,有时合作、共赢。二者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多数国家在进行行业管理时需要均衡处理的重要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成为“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领域——心理学、行为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神经科学等——之间日益加强合作、融合,形成“大精神卫生”学科群,在“大卫生”格局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基于长期以来对心理障碍的科学研究,以及对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多年以来积累的大量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的事实与证据,基本证实了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转归与诸多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因而提示精神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