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炙热的阳光依旧倾泻在地上,没有一丝涟漪,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栖医院内,安静平和。医院有些特别,里面住着位精神病患者,而沈明芳就是医院的“主心骨”,病人口中的“院长妈妈”。
在秀洲,沈明芳已经是一位“名人”。“中国好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省万名好党员、省助残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三八”红旗手等数不胜数的荣誉加身,但在她看来,油车港镇镇级乡贤的头衔却更为特别,“头衔并不高大上,但非常接地气。”沈明芳说,乡贤的身份让她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并提醒自己践行医者初心,守护百姓“心灵绿洲”。
总分第一却医院
花一个月时间给第一位病人剪趾甲
沈明芳今年48岁,卫校毕业医院、医院工作过。年,秀医院副院长,出乎所有人意料,总分第一的她,没有选择工作了20医院,而是主动请命医院。
医院是秀洲区唯一的准公益事业单位精神病防治机构,承担着全区残疾人托养、精神病障碍患者诊治、康复、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业务指导等社会职能。沈明芳说,自己是护理专业出身,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照顾,自己来医院属于“专业对口”。
年1月1日,沈明芳到医院报到。同年6月20日,医院接收了第一位住院患者阿根(化名)。
直至今日,沈明芳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与阿根见面时的画面。在一次下村走访过程中,沈明芳见到了阿根。阿根与当时年近80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弟弟全家则在成都做生意,一年回来一次。阿根患有精神分裂症,还有暴力倾向,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锁在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铁笼子里,当时已经锁了整整8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场景。”沈明芳说,5平方米的铁笼子被牢牢焊死,里面地上铺着一些稻草就是阿根的床垫,而唯一的一条被子已经脏到发黑。因为8年时间都待在铁笼子里,阿根没理过发,没洗过澡,也没修剪过指甲,吃喝拉撒全在这里。
当沈明芳告诉阿根的母亲,医院可以收治阿根且费用很低时,阿根的母亲很激动,阿根的弟弟也特意从成都回来送哥哥入院治疗。
阿根入院后,沈明芳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忍着刺鼻的味道给阿根洗了8年来的第一次澡。阿根的趾甲已经长到打弯,根本不能一次性剪完,沈明芳就每天给他泡脚,每天修剪一点点,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把他的趾甲修剪干净。
经过几年的治疗康复,现在阿根的病情比较稳定,甚至还会协助医护人员照顾其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沈明芳有时间也会带着阿根回家,看看阿根的老母亲。每次老人总会说:“我的阿根回来了,我的阿根回来了。”
对于正常家庭来说,很难想象有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是如何熬过来的。过去的农村地区,甚至长期存在像阿根这样的“关锁病人”。“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成为精神病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而在区、镇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沈明芳以及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让一批又一批的病患经过治疗后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迎来第二次的生命绽放。
精神卫生护理是她工作的第一面
守护百姓心理健康是她的另一面
对于许多听说过沈明芳名字的人来说,“医院院长”是她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但事实上,这些年,沈明芳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当好群众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守护当地百姓的“心灵绿洲”。
“在我与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精神问题都是后天造成的。”沈明芳说,“我一直在研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让一般心理问题不要发展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这医院要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实施好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沈明芳下沉到基层,与天星社区、实验幼儿园、镇卫生院、麟湖小学、油车港中学等合作,落实公众心理健康服务,建立陪伴一生的全民心理健康档案。
沈明芳还利用空闲时间,报名参加培训班和自学,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在同事卜永飞眼中,沈明芳是一位一专多能的领导,“她在心理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今年3月,沈明芳心理工作室在油车港镇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正式挂牌。工作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家庭婚姻服务等面对面和团体心理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坐落于银杏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的秀洲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计划11月初投入使用,沈明芳表示,中心将打造成为秀洲百姓一站式心理服务场所的省级样板。
近年来,沈明芳在工作中还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她又发挥特长,举办“21天家长成长训练营”,通过21天四节精品课程,让爸妈成为“智慧父母”,有效解决亲子冲突,增进亲子关系。该训练营已经举办8期,并且开始走出油车港,面向全市。
去年7月,嘉兴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沈明芳说,作为乡贤,自己要在油车港镇努力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可借鉴、可复制的“油车港经验”。
记者手记
乡贤沈明芳,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以及文化修养,积极参与乡融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提供了正能量。
近年来,油车港镇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了本土独特的乡贤文化。截至目前,油车港籍乡贤已有多人,其中年各村新增乡贤人左右。
去年6月,油车港镇胜丰村乡贤参事会成立,之后,各村陆续成立乡贤参事会,如今,油车港镇已实现村级乡贤参事会全覆盖,走上了一条接地气的乡村治理之路。
在我看来,油车港镇真真切切地重用乡贤,让他们发挥能量不得“闲”,无论从发展地域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振兴乡土文化着眼,都将给城乡融合工作开辟出一条别样的蹊径,迎来的一定是和谐、文明、发展的乡村新局面。(图片由油车港镇提供)
(原标题《一位乡贤的“心灵绿洲”梦》,原作者樊根苗、沈甜、陈晓逸。编辑沈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