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的预防与应对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汽油蒸气或液体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中毒性疾病。这种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中毒时,患者主要表现出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症状,如果不慎将汽油吸入呼吸道,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而慢性中毒则通常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溶剂汽油涵盖了、、、号等多种型号。汽油具有易燃、易挥发的特性,同时带有特殊气味,它不溶于水,却能轻易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这种物质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等多个途径被人体吸收,因此在生产和生活的多个领域中,人们都可能接触到它。橡胶、制革、制鞋、橡胶制品、轮胎制造、机械零件清洗以及油库等行业,都是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可能发生的场所。
汽油作为一种麻醉性毒物,主要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在低浓度环境下,它会改变人体的条件反射;而在高浓度环境中,则可能直接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当空气中汽油蒸气的浓度达到38~49g/m3时,人体在短时间内,如4~5分钟,便会出现明显的眩晕、头痛及麻醉感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5~6分钟内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急性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常发生在清洗油槽、通风不良的车间,或因意外将汽油吸入肺内或胃内等情况。而长期接触含铅汽油则可能导致铅在人体内积累,引发头痛、头晕、全身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失常、昏迷及水肿等危险情况。
急性中毒症状轻度中毒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等症状,同时伴有情绪反应,如哭笑无常和兴奋不安,以及轻度意识障碍。重度中毒则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意识障碍、化学性肺炎,甚至呼吸停止。此外,当汽油液体被吸入呼吸道时,会引发吸入性肺炎,其症状包括剧烈咳嗽、胸痛、咯血、发热、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啰音等。X线检查可见肺部片状或致密团块阴影,同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会有所增加。慢性中毒轻度慢性中毒的症状可能包括四肢远端的麻木感,类似手套或袜套样的触觉和痛觉减退,同时可能伴有跟腱反射的减弱。中度慢性中毒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还会出现四肢肌力的显著减弱,通常肌力会降至3度或以下,跟腱反射可能消失,并且四肢远端的肌肉会出现萎缩。重度慢性中毒则可能表现为中毒性脑病,其常见症状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丧失等,还可能出现中毒性精神病、类精神分裂症,以及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导致的肢体瘫痪。此外,长期皮肤接触汽油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角化、毛囊炎、慢性湿疹等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剥脱性皮炎。
预防措施[此处可接续关于慢性中毒的预防措施]
在接触汽油时,务必穿着工作服并戴上防护手套。工作结束后,务必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手和脸部,有条件的话,最好洗澡。接触汽油后,切勿立即进食或吸烟。
油库工作人员应避免随意进入油罐内进行底油清扫。若确实需要清洗油罐,应先采取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措施,以降低罐内油蒸气的浓度。进罐人员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包括穿上工作服、胶鞋,戴橡皮手套,必要时还需戴上过滤式防毒面具并系上保险带和信号绳。此外,罐外应设有专人守护,随时保持联系,以便轮换作业。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工作中若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汽油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前往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症状严重者,医院治疗。
从事汽油接触作业的人员,在就业前应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神经系统、内分泌、心血管、血液、肺结核、肝脏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此类工作,应调离岗位并接受治疗。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也应暂时调离此类工作。
汽油泄漏应对措施:若发生汽油泄漏,应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以限制出入。同时,应切断火源以确保安全。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污染物进入下水道或排洪沟等受限空间。对于小量泄漏,可以使用砂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进行吸收;而在大量泄漏的情况下,则需要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进行覆盖以降低蒸气灾害,并通过防爆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进行回收或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