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智和疯狂存在,我们该如何区分?”
年罗森汉恩在自己的论文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这篇出现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的文章,真正地让罗森汉恩的名声响彻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精神研究领域。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罗森汉恩,在休息时脑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创新的点子,那就是招募8个不同的社会工作者,并且让他们分别前往不同的精神病院,来检测精神病院的医护工作者是否能够分辨出来他们。
这8个假病人分别是由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和3名心理学家组成。
当他们各自前往要去的精神病院时,所有假病人都要说相同的指导语,例如告知医生自己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砰”和“轰隆隆”的声音,并都表现出非常痛苦的样子。
除了这个症状以外,这些假病人都是以自己的医院里生活,医院里的信息也都是真实的。
将近4年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却让整个心理学和精神研究领域都感到震惊,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汉恩实验,这是一项关于检验美国精神病患鉴定标准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令人深省?后续是否还有实验?让我们继续阅读下去吧!
01实验初期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罗森汉恩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病人诊断标准始终心存怀疑。
在给学生上课时,他也常常收到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知识还是不太理解的反馈,因此医院里执行的那一套标准已经过时了,并且医生对于患者是否康复缺乏应有的客观依据。
那个时候的精神病院,医院,所有人都像是被设定好的电脑程序一般,不论病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都会被医护人员先入为主地认为病人的这些举动都符合了他的精神病症。
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标签印象,人生活在社会上,没有办法跟许多人进行非常深层次的交流,因此与他人交往时最方便辨认对方的方式就是贴上标签并进行归类,不同的标签就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当一个人被贴上了“精神病病人”的标签以后,他的各种举止都会被视作是犯病的表现,医院对于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参差不一。
当时的精神病院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也导致了许多精神病症并没有好转的精神病人被送回到了社会,一部分人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也会有一部分人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
“这些判断失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前期深入调查精神病院的罗森汉恩在课堂上非常严肃地向自己的学生阐述了这个问题。
在了解精神病院的具体情况的时候,罗森汉恩就亲自在精神病院里待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孤独无聊的生活也让他无法忍受。
罗森汉恩不止在课堂上谈到这个问题,他还在各种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的这个观点,但由于缺少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一个问题,因此学术界和社会并没有对罗森汉恩这个问题产生多大的反响。
罗森汉恩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被重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