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西部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名叫九门村的村庄,这里隶属于宜昌市五峰县,是鄂西土家族聚居之地,群山环绕之下,一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
若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其中的一座吊脚楼上,有一位94岁的老妇人。她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经常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一处木栅栏前,然后用充满慈爱的声音,温言询问道:
“宝儿啊,你饿吗?一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此时,从木栅栏后,会跳出一个头发花白蓬乱的男子,他见到老妇人后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而后便是谁也听不懂的叽里咕噜。
男子曾是村里优秀的后生,应征参军入伍后,连续两次立功得奖。可不幸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男子不幸患病,导致精神失常,有重度暴力倾向。
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男子的母亲将他接回家中悉心照料,这一晃就是44年。
在此期间,老妇人曾被儿子打瞎右眼、打断右手,但她一直坚持维护儿子做军人的尊严。
更加令人感到心疼的是,老妇人87岁高龄时,孙子意外被石头砸中头部,医院就已去世……
儿子参军患病,母亲接回家中
老妇人名叫罗长姐,年出生于湖北五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妇女。
在当时那个年代,罗长姐家里穷困,兄弟姐妹众多,她没有入学读书,反而被母亲用一块白布裹了一双小脚。
成年之后,罗长姐经人介绍,嫁入邻村祁家,年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祁才政。
在罗长姐自己和同村老人的记忆中,祁才政自小十分聪慧懂事,他见到同村人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在村小上学时,成绩优异,其中写字、跑步、打篮球,更是他的三大强项。
祁才政18岁时,响应国家征兵的号召,他主动应征入伍,通过层层测试后,被顺利录取。
离开家乡进入部队的前一天晚上,罗长姐将儿子叫到房间,给了儿子一双自己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她含着热泪语重心长地说道:
“宝儿,你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这是你正确的远大志向,为娘支持你。可你一个人出门在外,娘心里是会担心的。这双布鞋你拿着,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脚踏实地,也希望你在参完军后,能够平平安安回到家里来。”
祁才政恭恭敬敬地向母亲叩首,感谢母亲的生身养育之恩,他让罗长姐在家保重身体,自己一定会捧着军功章回来见她。
罗长姐用粗布衣角拭去眼角的泪水,温言勉励儿子几句后,便让祁政才去休息了。
第二天一大早,祁政才登上了开往部队的汽车,罗长姐站在山坡上,一直目送着儿子远去。
在部队里,祁才政努力学习、刻苦训练,表现得十分出色,短短两三年时间,他连续两次立功得奖。
为了让母亲放心高兴,祁才政穿戴好军功章,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将其寄回家中。罗长姐看到照片后,十分开心,儿子有出息了,这让她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遐想。
因为部队里有纪律,祁才政入伍四年,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看望家人。每当逢年过节,罗长姐都望眼欲穿,盼望着儿子归来。
直到第四年快过年的时候,祁才政给家里写信,说完成这一次任务,就可以回乡探亲了。罗长姐激动万分,她踮着小脚忙前忙后,准备着家乡特有的美食腊肉、腊鱼、土鸡和年糕,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儿子回乡之后大快朵颐的场景。
可是让这位善良的母亲万万没想到的是,临近儿子归家的前几天,她收到了部队里寄来的一封信件,请识字的先生看过后,罗长姐犹如晴天霹雳,医院给儿子祁才政下发的病危通知书!
原来,在这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祁才政感染了乙型脑膜炎,医院进行紧急抢救。
虽然部队采用了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对祁才政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治疗,可在当时那个年代,医疗卫生水平有限,祁才政虽然勉强保住了性命,但大脑受到损伤,患上了失忆狂躁型精神病。
当罗长医院时,祁才政根本不认识他们,他挥舞着拳头攻击着周围的医生和护士,大小便失禁留下的排泄物,弄得衣服和床单上到处都是。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夫妻俩肝肠寸断,忍不住泪如雨下,他们向医生询问清楚了儿子的状况,经过简单商量后,医院照顾儿子,罗长姐回老家照顾一家老小。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医院治疗,但病情一直不稳定,脾气也十分暴躁,发作时会肆意殴打别人。
眼看着医疗手段无法寸进,罗长姐一方面考虑到这样下去会浪费国家的资源,给组织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她试图以家乡熟悉的环境和人物,让儿子能够恢复记忆、平复心情。
所以她主动托人给部队领导写信,请求带祁才政回老家养病。
部队领导告诉罗长姐,希望她能够好好考虑,祁才医院,能够得到终生的专业人员看护,家里的医疗和物质条件十分有限,缺乏必要的保障。
罗长姐坚持耐心地解释道:
“几年时间的治疗,部队也已是尽心尽力了,若真有效果,也早就显现出来了。我带他回生养他的地方,看着熟悉的环境、听着熟悉的话语,没准能够刺激他,帮他找回内心深处封存的记忆,早日恢复健康。”
就这样,年深秋,踏着一层层的枯枝落叶,在村民和家人不理解的目光中,祁才政被母亲罗长姐接回了老家。
费尽心血照顾,被打坏右眼和右手
那时候罗长姐的家里足足有十几口人,因为生活贫困,他们全部挤在三间狭小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当天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吃饭时,看着桌上仅有的一点饭菜,亲人们都沉默不语。
见此情景,罗长姐对丈夫、大儿子、大儿媳和女儿说道:
“政娃娃参军负伤了,如今是一个病人,但他曾经是英雄,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让他吃饱穿暖,让他活得舒坦自在……”
大家仍旧是一片沉默,罗长姐的丈夫只能唉声叹气,这一顿晚饭,谁也没有心思去动筷子。
祁才政完全记不起家里的人和事,精神疾病发作时,周围有什么物品,就会一通乱砸,若是谁上前制止,也会被他拳打脚踢。
因为发病没有任何征兆,并且频率十分频繁,导致家人不敢轻易向祁才政靠近,照顾儿子的重任,只得由罗长姐一肩承担。
每次喂饭时,祁才政会突然把饭菜推翻在地上,将碗摔碎,把筷子折断;用温水给他泡脚时,他会一脚把盆踢翻,洗脚水会全部撒在罗长姐的身上;带他出去遛弯锻炼时,他会突然挣脱束缚,追着路上的行人就打,有一次一下子打伤了8个人。
最为惊险的一次,祁才政突然抱起大哥的小女儿,高高举过头顶,准备将其扔进火盆里。幸好家人发现后及时接住,悲剧才没有发生。
罗长姐的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可除了自己,谁还能去照顾儿子呢?不仅如此,罗长姐白天还要下地挣工分,晚上回家做家务,忙得是心力交瘁、不可开交。
为了保证家人和村民的安全,罗长姐无奈之下,请村里的木匠做了一道坚固的栅栏,他把祁才政锁在屋内,防止他再一次外出伤人。
尽管病情发作时六亲不认,可祁才政也有最为温顺的时候,那就是昔日战友上门探望时,和他谈论起以往军营里的生活。
“你以前是首长的警卫员,还是篮球队的主力,每次昂首阔步的,特别神气。第一次拿到军功章时,我们都争着传看,后来你又拿到了一枚,把大家羡慕死了,励志向你看齐……”
每当战友们讲述部队里的往事时,祁才政总会透过栅栏的缝隙,若有所思地看向门外的大山。他仿佛能够记起一些,偶尔也会回应一两声,这让罗长姐激动不已。
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生活在熟悉的军营里,罗长姐和家人一起在木栅栏外修建了一条环形跑道。她托人从县城里买来了起床号和熄灯号的磁带,又从旧货市场淘了一台破旧的音响,每天早上六点和晚上十点时准时播放。
因为祁才政的身份和身体原因,当地政府每年会给他一些生活补助和补贴一部分工分。
每次领到这些钱后,罗长姐会翻山越岭步行20多公里,去镇上买印有红字“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军用水壶、迷彩服和军帽。
这些都是儿子在部队时必备的生活必需品,罗长姐希望在这些物品的慢慢作用下,祁才政能够找回曾经光荣的记忆。
为了让儿子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得有尊严,罗长姐费尽了心血,她坚持给儿子洗澡、理发、剃须。这些普通人很容易做的小事,罗长姐只有在儿子短暂安静的时候才可以进行,有时候理个发需要花费近乎一周的时间。
儿子是娘亲身上掉下来的血肉,母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斩不断的血脉牵连。病魔虽然可怕,但罗长姐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哪有儿子不认娘呢?总有一天,政娃子会记起我这个老母亲的!
也许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亲情感召,对于眼前这个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女人,祁才政从最开始的眼神空洞,到后来偶尔会注视良久。
每当母子俩四目相对的时候,虽然最多也就短短几分钟,可那一瞬间,罗长姐会觉得自己的政娃子回到了身边,重新变成了那个亲和有礼、勤劳能干的乖儿子。
可这种美好的时刻非常短暂,一旦祁才政狂躁起来,他便会瞬间忘记眼前女人就是生养他的母亲。
有一次,祁才政在母亲给他打造的军营里玩耍时,弄得满身泥土和汗水,罗长姐心疼儿子,烧了一大锅热水给他洗澡。
可就在这时,祁才政病情复发,无征兆地对着罗长姐的右眼就是重重一拳,罗长姐躲闪不及,刹那间右眼刺痛不已。
那时候家里很穷,医院诊治,罗长姐便来到村里的郎中家,让他开几副草药外敷,几天后疼痛感消失,也就没有再理会。
可是短短几个月后,罗长姐右眼的视力越来越差,最后彻底失明、不能视物。
还有一次,祁才政在床上用力撕扯着棉被,看着被套和棉絮被撕得七零八落,罗长姐十分心疼。
她走上前去,想将被子夺过来,谁知祁才政用力一扯,罗长姐一下摔倒在了地上,右臂当场失去知觉,医院诊断为粉碎性骨折。
虽然被儿子打瞎右眼、弄断右臂,罗长姐心里却毫无怨言,她只是心疼儿子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祁才政一生所受的苦难,罗长姐恨不得将其全部转移到自己身上。
因为精神疾病,医生曾预言祁才政很难活过40岁,但在罗长姐费尽心血的照顾下,祁才政顺利打破医生预言,身子骨十分硬朗。
年夏天,电视台记者对罗长姐进行了采访,当她用方言对祁才政说“这是对你十分好的妈妈”时,奇迹出现了。
祁才政张着颤抖的嘴唇,眼里含着泪水,五官显得有些狰狞,他嘴里断断续续挤出了两个字——“妈、妈……”
这是儿子生病35年后第一次喊妈妈,罗长姐激动万分,她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意义,也许只有罗长姐自己心里明白!
87岁时孙子惨死,孙媳妇接过接力棒
时间一天天过去,罗长姐也一天天老去,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家人们纷纷让她安享晚年,照顾祁才政的事他们来就行,可罗长姐就是不放心。
年,83岁的罗长姐不幸摔跤,这一次照顾儿子的重任,只能交给自己的孙子祁文勇。
祁文勇自小跟着奶奶长大,对于奶奶照顾二叔的流程和细节,他已经看了几十年,十分熟悉。
但尽管是这样,罗长姐还会在一旁提醒,再三叮嘱孙子“饭要煮烂一点、床铺要弄暖和一些”。
因为祁才政有一等甲级残疾证,又是在部队服役时患的病,所以政府和组织可以养他一辈子。村民们经常以此来劝说罗长姐,让她把儿子丢给政府,这样自己的生活也会轻松一点。
面对这样的劝说,罗长姐总是安静地说道:
“党和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抚恤金,这已经很好了。娘养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有一些困难就去找政府,给国家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照顾和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其他更加需要的人!”
儿子由孙子照料后,罗长姐在闲暇时候,总会擦拭门楣上的“光荣军属”牌,还会将儿子在当兵期间用过的军帽、军功章拿出来整理,让它们整洁干净、纤尘不染。
这些是儿子挣来的荣耀,也是整个家庭的辉煌,当兵保家卫国是最光荣、最有意义的事情。在祁才政患病回家后,罗长姐又将自己的孙子送入了部队。
罗长姐的光荣事迹传开后,在当地成为了佳话,她先后被评为宜昌市首届道德模范、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祁文勇照顾二叔仅仅四年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3月,祁文勇在工地上干活时,不幸被石头砸中头部,医院的途中离开了人世。
此时的罗长姐已经87岁高龄,人生暮年再次遭遇如此重大的打击,她内心悲痛不已。
40余年来照顾儿子,罗长姐早已流干了眼,此时的她已经没有泪水可流。祁家的又一根顶梁柱轰然倒塌后,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今后,该由谁来照顾祁才政呢?
罗长姐将央求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孙媳妇刘文芳!
看着奶奶干瘪的嘴唇一张一合,但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话,刘文芳心里知道罗长姐的意思,她说不出拒绝的话语,沉吟半晌后,点头答应。
因为刘文芳贤惠孝顺,在祁文勇去世后,村里热心人给她说媒,男方勤劳憨厚,两个善良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虽然改嫁他人,但刘文芳夫妻对二叔祁才政仍旧悉心照顾、别无二心。
他们商量好,不论什么时候,都保证有一个人守在家里照顾二叔,伺候祁才政的吃喝拉撒。
为了让祁才政能够慢慢恢复,刘文芳经常用手机给他听革命红歌。每当号角吹响时,祁才政总会立正挺胸、严肃敬礼,然后开始有规律的锻炼。
罗长姐虽然已经94岁高龄,但她会经常拄着拐杖来到儿子的栅栏前,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与儿子有一句没一句地说道着。
祁才政看到老母亲后,会开心地喊妈妈,对于母亲的温柔话语,他会眯着眼睛仔细聆听,似懂非懂之下,偶尔会嘟囔一句回应。
母子之间的独特交流,蕴含着浓浓的情感,人间大爱在薪火相传之下,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成为了大山深处绽放光彩的一盏明灯……
结语
作为一名母亲,儿子不幸患病精神失常,40余年未能恢复正常,这是罗长姐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祖国和社会的一份子,她不想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主动将儿子接回家中照料,维护儿子做军人的尊严,这是人性的光辉和责任的绽放。
暮年丧孙,内心又添新痛!但让人感动的是,孙媳妇能够承担起照顾二叔的重任,哪怕是改嫁之后,依旧坚守,依旧是一家人。
这种人间大爱的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对待,最是令人温暖和感动的!
亲爱的读者们,关于这个真实故事,你怎么看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你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正能量故事,请把它转发出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