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千个玻璃心有一千个天崩地裂,3个原因4 [复制链接]

1#

说到“玻璃心”,你可能会想到“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

宝钗在薛姨妈面前撒娇,黛玉会怨念,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周瑞家送宫花,转了一大圈才送过来,林妹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

集贾母宠爱、宝玉守护于一身,黛玉还是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九: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话像刀子一样刺人伤己。

玻璃心的事例比比皆是:

上司语气比较严格,就觉得是有意针对自己。

同事说话不是很热情,就觉得是疏远了自己。

朋友好久没联系,就觉得是朋友把自己给忘了。

伴侣没有及时回消息,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不被爱了。

真是一千个玻璃心里有一千个天崩地裂。

玻璃心者,在沟通中无法心平气和,时常有被伤害的感觉,时时像惊弓之鸟,经不起风雨的小鹿。

《高敏感是种天赋》的作者丹麦心理学家伊斯尔·桑德,把人格分为敏感型和复原型,敏感型指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复原型就是许三多式的性格,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对外界刺激没有那么胆战心惊,非常有弹性。

荣格说:“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说明敏感的人不在少数,敏感的性格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信息,有更好的共情能力。敏感过度变成了玻璃心可能会伤人伤己。

一、那么玻璃心是如何造成的呢?

01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安全依恋

依恋,一般是指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Bowlby提出,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

如果孩子的依恋需求未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负面的印象,会发生自我攻击。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认为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中写道:“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到一位来访者,在“触碰自己内在婴儿”的练习中,看到的意象是,一个小球在追着一个大球转,小球一刻都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意,大球就不见了。大球就是他的妈妈,而小球就是他自己。

存在等于被感知,英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一个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很好的依恋满足的人,会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杯弓蛇影。好像感情越浓烈,彼此的牵绊就越深。如此会形成一种很鲜活澎湃的存在错觉,即所谓玻璃心带来的生命力感知。

02没有建立起内在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和坚定不移的认同感。

自尊与自卑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是自我价值感与认同感的表现形式。

古龙说:”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自卑,往往就会变成一个最骄傲的人。”

当一个人认同自身的价值感,认可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也能从外部环境中接收到正反馈,他就会表现出不卑不亢,有一定的耐挫力和抗打击能力。

当一个人对自身的价值感并不那么笃定,从外部环境中没收获预期的正反馈,他便会表现出自卑,或者过度敏感的自尊。

一个人的内在的价值愿望无法被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排斥,会用尽一切办法来避免体验到恐惧和挫折。他会变得非常敏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