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临床表现填量表院士院长们说检测诊断精 [复制链接]

1#

摘要:精神疾病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症状学,即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和量表来判断,但这些都是主观指标。

“如果没有全民主动参与的精神健康,就难以真正达到全民健康。”在今天举办的年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分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对精神卫生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精神健康的参与。从家庭、学校、公司到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更多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大众可及、可感的精神健康产品。除了药物、器械,针对不同人群的科普视频在未来会大有可为。”

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上升,要从“看管”走向“看护”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精神科发展逐步将临床与研究相结合,在遗传、精神药理、影像、认知评估等方面与欧美国家接轨。“近20年来,越来越多神经科学专家加入到精神疾病研究领域。”他提到,以往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学习“苏联模式”,医院单列出来,强调看管,“但欧美模式则是把治疗中心下沉到了社区,原来长期关锁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医院里,他们能很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可以说,长期住院反而会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退化,出去完全不能适应,很显然,我们也应该改变对患者的看护模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带来数据,“精神疾病编码目前多达余种,重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总患病率稳定在1%左右。但较轻的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患病人数持续在增加,这与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显然有一定联系。医院的门诊量也在不断增加,去年已经达到85.9万。今年前3个月增长了8%,4月增长了11%,5月又增长了18%。”

在他看来,数据的上升除了因疾病的自然增长、大众对精神卫生的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