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代最懒对联上联与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 [复制链接]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丰富的文化形式,例如书法、剪纸、绘画和戏曲等。其中,对联作为一种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尤为突出。

明代有一副对联,凭借其独特的形式和精妙的构思,成为了千古绝对,并传承至今。这副对联的上下联文字完全相同,表面看来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奥妙,令人叹为观止。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联,能够在短短几字中展现出如此卓越的智慧?这一独特的对联形式又是如何在数百年间引发无数人的赞叹和讨论的呢?

有史以来最懒的对联

对联经过历代文人的精心雕琢,逐步演变成一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各类精妙绝伦的对联不断涌现。

比如,在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地方,农民们发现了一座庞大的铁质十字架。十字架上刻有几行文字,明确指出这是三国时期东吴赤乌元年的作品。正面铭文表明刻制者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孙仲谋;而背面则刻有一副艺术价值极高、文辞优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霭千秋。”

上句表达的意思是四海一片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铁柱坚固无比,其光辉犹如天上的星辰般耀眼,这光辉将普照万民。

简短几句,却深刻地反映了百姓心中最基本的真理,那就是对美好生活和国泰民安的向往。接下来一句表达了天下所有百姓都希望国家能够长久安宁,“金炉香篆”象征着神明的庇佑,使国家能够稳固昌盛。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副对联也颇具神奇之处,它被誉为史上“最懒”的对联。为何如此“懒”呢?因为这副对联的下联几乎是完全照搬上联,一个字也没有做任何修改。

那么它的“奇”究竟体现在哪里呢?令人称奇的是,即使下联完全照搬上联,它依然能成为传世的千古绝对,流传至今。这其中的奥秘至今仍让人难以参透。而这副对联的作者,正是才华横溢、声名显赫的徐渭。

徐渭为什么创作了这副对联?

徐渭字文长,他与解缙和杨慎一同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这三位皆是明代文坛的杰出人物。解缙曾担任大明永乐皇帝朱棣时期的名臣,主编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相比之下,杨慎的名字或许较为陌生。

他曾经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词作《临江仙》,后来这首词更是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选为整部小说的开篇词,因而声名大噪。能够与这两位并列,可见徐渭的作品价值之高。

在明代,文人之间对对联的热潮十分盛行,这一现象在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片中宁王幕僚对穿肠的镜头,虽然表现极度夸张,却也真实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写照。

命运坎坷

徐渭的一生可谓多舛。他在年轻时展现出非凡才华,二十岁便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乡里称颂的举人,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然而,尽管他多次参加乡试,却未能再度中举。后来,他得到了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的赏识,成为其府中的幕僚。

他凭借计谋协助胡宗宪成功擒获海盗首领徐海,并巧妙诱杀汪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深受胡宗宪的重用。胡宗宪能够被嘉靖皇帝委以重任,镇守东南,抗击倭寇,背后离不开内阁首辅严嵩的支持。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他在位时将大量精力用于培植党羽,阿谀奉承,压制忠良。这种行为引发了众怒,使朝廷上下沸反盈天。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全国,胡宗宪就是其中之一。在严嵩的庇护下,胡宗宪得以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树倒猢狲散,嘉靖皇帝去世后,严嵩失去了唯一的依靠,随之迅速崩溃。胡宗宪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囚禁入狱。徐渭得知这一消息时,感到既悲伤又恐惧。据说,正是因为这一事件的冲击,徐渭从此罹患了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病,变得失常癫狂。

徐渭曾在胡宗宪手下担任幕僚,这段经历成为他难以摆脱的耻辱。疾病缠身的他饱受乡里人的冷嘲热讽,渐渐明白了一个人在落魄时连喝凉水都会噎着的滋味,也深感亲朋好友在你失意时会逐渐远离。他认为这个社会已经彻底没有了他立足的地方。

他对这个社会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曾经九次尝试自杀,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他甚至走上了自残的道路,最严重的一次,他偷偷背着妻子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后来,在朋友们的开导下,他决定继续活下去,并且还娶了一位小老婆。然而,病情发作时,他却将她杀害了。

因此,他被关进了监狱,按罪行本应判处死刑。幸运的是,他的朋友花钱营救,使他免于一死。获释后,他选择四处漂泊,浪迹天涯。晚年时,生活艰难,毫无生计,最终在无尽的遗憾中离世。

为友人题写对联

徐渭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曲折,但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和有趣的轶事。今天要谈及的这副对联,是他为一位正在读书的朋友所写。当时,这位朋友正准备进京参加科考,但心中又担忧自己可能无法考中。

如果考试失败,他的年迈母亲还需要他来照顾。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一家可能面临饥饿困境,因为这位朋友除了读书外没有其他技能。他认为,如果连书都读不进去,他的人生将陷入黑暗无望的境地。

尽管徐渭非常看重功名,但在胡宗宪去世后,由于他承受压力的能力过弱,最终精神失常。然而,他却劝说朋友,功名利禄只是身外之物,只要尽自己所能,问心无愧即可,即使没有考中也不必过于在意。然而,这位朋友性格较为谨慎,他还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虚伪的安慰,这样才能让自己心里更有底气。

于是他对徐渭说道:“徐兄,可否为我留下几句寄语?日后我若金榜题名,定不忘今日徐兄的教诲之恩。”徐渭听后,说道:“我徐某今日便为你作一副对联,权作劝勉之言。”朋友答道:“请赐教。”徐渭沉思片刻,随后说道:“我先出一个上联,‘好(读第三声)读书,不好(读第四声)读书。’”

随后他便沉默不语。友人对此满腹疑惑,便询问徐文长:“文长兄,你这人真是奇怪,我刚才请你写几句寄语来安慰我,结果你只写了上联,却不接下联。”

“古往今来,有谁像你这样出对联的?”徐渭见朋友还未明白其中奥妙,便故意挑逗道:“仁兄既然志在功名,那下联你觉得该怎么对?”

那位朋友脸色涨红,许久也没能说出一句话。见状,徐文长看出朋友的窘迫,便决定打破这份尴尬。他对朋友说道:“好了,既然你如此为难,我就不再勉强你了。这副对联的下联是...”随后,他不慌不忙地前往对联店,借来一张白纸和一支毛笔,挥笔写下几行大字。

那位朋友凑近一看,顿时惊得瘫软在地。徐渭到底写了怎样的下联,竟能让他如此震撼?原来,徐渭写出的下联是:好(读第四声)读书,不好(读第三声)读书。

朋友满脸惊讶地问道:“兄台,我为人忠厚,方才明明是诚心诚意地向你请教,为什么你偏要编造这样一个哑谜来戏弄我呢?”徐渭装作疑惑地回应:“兄台,别冤枉我啊,我何曾戏弄过你呢?”

那位朋友吞吞吐吐地指着那张写有两副对联的白纸,说道:“你这上联竟然和下联一模一样,世上哪有这么对对联的?你还说这不是在戏弄我吗?”徐渭看着朋友的窘态,再也忍俊不禁。

他说:“好吧,我不再逗你了,实话告诉你吧。这上下两联虽然表面看似相同,但发音各异,意思却有天壤之别。上联的含义是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一味死读书本。下联则表达了一些人小时候不读书,老了才感到后悔。”说完后,他便教朋友如何正确发音,朋友这才恍然大悟。

简洁的对联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它告诫我们少壮时不努力,老年时只会徒增悲伤。徐渭撰写的这篇随意的对联,表达了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轻视。而正是这种偏离传统文化形式的对联,才能更好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深度好文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