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乐观的是,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但遗憾的是,自愈的可能性却很小。正如您自己所感受到的,已经过去5年了,情况却没有好转。
当您开始在网上求助的时候,恭喜您已经迈出了主动求助的这一步。
但为什么抑郁症真的很难自愈呢?因为:
01
抑郁症的成因错综复杂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的研究数据已经表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等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一、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等方面
遗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与患病者(也可能是其它精神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等)血缘关系愈近,患抑郁症的概率越高。直系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因此至少可以断定遗传因素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二、心理学因素主要涉及到童年的养育环境
父母关系紧张,常常会让患者生活在被抛弃的恐惧中。还有严厉的养育者,也会让患者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三、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重大精神刺激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主要病因,常见的比如失去至亲;夫妻分居或离婚,无法面对丢掉的工作,突然退休等,一旦感到自身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事物,而内心无法正视,且失落的情绪不能及时排解,就可能引发抑郁症。
02
负性的自动思维不断强化负性的核心信念
一、负性自动思维
负性自动思维指的是:每个人在现实中和自己的思想中总会主动感知到一些事件,同时也会被动的遭遇某些事件,对于这些事件、情境、问题的条件反射式的自动思考、评价、预测、解释。
抑郁症患者的自动思维常常是负性的。
来访者1:我妈妈打电话问我为什么忘了她的生日。我脑海中马上想到:我又搞砸了,我没办法讨她喜欢。我什么事儿都做不好。来访者2:老板分配的工作马上就要到最后期限了。我马上联想到:我从来没有及时完成过工作,我没脸见老板了。我可能要被炒鱿鱼了。
二、负性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大多是潜意识里的想法。这类信念来源于我们童年时的深刻经历。大多数核心信念是相似经历反复作用的结果。核心信念是个体关于自我最核心的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贝克把核心信念分为三类:与无助相关的信念和与不可爱相关的信念,与没有价值感相关的信念。
当你不能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时,你头脑里在想什么?来访者:我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是真的,你就是什么事也做不好,你也做不好这件事,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来访者:我很无能。我是这么地不胜任。
负性的自动思维,使本就难以撼动的核心信念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抑郁不仅很难自愈,而且常常愈来愈重的恶性循环机制。惯性的力量会让这个恶性循环持续运转,仅凭一己之力很难突破。
03
为什么我们总是期待自愈
一、强烈的病耻感
生了病求医问药,这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体疾病而产生病耻感,但是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是拖延了很久才会想到去求助,或者被家人带来求助。心理疾病的治疗,有个强大的“拦路虎”,那就是病耻感。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多与社会的偏见有关,当事人对它或多或少地认同就会产生耻辱的心理烙印。
这和我们过去落后的心理教育宣传有关。比如精神类疾病,很容易被公众误解,患者会被贴上标签,在他周围的工作环境里,他的各项能力可能因此受到质疑。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也容易被周围人孤立,这让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人会把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等等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混为一谈。
近年来,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包括大中小学都有了专职的咨询师,心理疾病延误治疗的情况正在缓解,但是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二、情绪时好时坏的误导
包括抑郁在内的的精神心理疾病,并不是每天24小时都沉浸在抑郁状态,我们也可以在某一时时段感觉是好的,但这并不影响对抑郁的诊断。
关于抑郁的诊断,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是这样描述的(有删减):
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
1.几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观察到(例如,表现为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2.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陈述,也可以是观察所见)。3.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能达到标准体重)。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看得出来,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变得迟钝)。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陈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9.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具体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三、摆脱抑郁的过程更痛苦
在咨询中,我会经常讲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患了抑郁,就像在马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一个深坑里。在里面确实很难受,但是爬出来的过程更痛苦。
比如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能会有些思维或者行为实验,这需要打破前期的生活应对模式,有时候甚至要走出家门,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所以这必须要专业的咨询师,设定合理的改善步骤,不可急于冒进,否则很容易会让来访者知难而退、中断咨询。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咨询师陪同来访者共同走出舒适区,提升战胜抑郁的信心和决心。
咨询中,我会接着前面的那个比喻,继续说:我站在坑沿儿,往上拉你,也需要你一起向上用力。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再努力一点点,我们就会看到温暖的阳光。
04
关于抑郁症治疗的认识误区
治病本身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精力、金钱、时间、与医生的沟通、对医嘱的执行、处理因为疾病而变得糟糕的生活、给自己打气振作起来,等等。
一、可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关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如果你的经济条件是允许的,那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更贵的药物。
但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经济条件一般,因为常年患病,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可能会收到影响,进而经济状况可能不太好。但依然有救治解决的办法,比如:医院的一些国产的纳入医保的药物,价格是很低廉的,在有些城市一个月的药费在元左右,甚至可能会更低。心理咨询也可以找一些公益组织,或者热衷公益的咨询师,价格一般家庭也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咨询的效果更多的是取决于咨访关系的匹配度,而已咨询师的名气无关。
二、药物具有可怕的副作用
“我听说一吃药就药物依赖了,戒不掉,千万不能开始吃!”“我有朋友也是抑郁症,吃了抗抑郁药之后特别难受,病也没好,叫我不要吃!”“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吃了抗抑郁药感觉昏昏沉沉的,脑子不清醒,我还要工作呢,我不能吃!”
等等诸如此类的担忧,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屡见不鲜。
a、首先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必须要服用药物
这可能是受了“心理咨询无用论”的影响,无数的临床统计数据表明,
心理咨询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
个别案例效果不佳,就全盘否定心理咨询师不科学的。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咨询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咨询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跳过思考的中间步骤,直接强行改变体内的化学环境。
b、哪怕是副作用也好过不治疗带来的危险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如今已经是通识,但是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中度或重度抑郁症。一般来说,医生通过患者主诉,如有慢性头痛、心慌胸闷、睡眠状况欠佳等,综合症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用药。
我们服用的抗抑郁药,可能会出现同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强度、功效,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的表现可能都是会有不同的。也就是说,具体副作用的大小可能因人而异,要服用了以后才知晓。
有些人对抗抑郁药的副作用非常敏感,但也有其他人可以服用任何药物,而且不会遇到问题。——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副教授HeidiCombs博士
抗抑郁药被证实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虽然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是大部分副作用会随着治疗时间而减轻,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控制。无论是心理的担忧,还是确有的躯体反应,都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而不要擅自减小剂量或者停药。
上传失败
对于自杀倾向明显的来访者,我会强烈建议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首先进行药物治疗,然后再配合心理咨询,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看心理学书籍自我疗愈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我经常会收到私信:老师你不能推荐几本心理学的书籍,我自己看看。我经常推荐的书籍有:《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如果对方觉得不够,我还会根据对方的学历、认知推荐一些专业书籍。
更多的人自己看了书籍之后,却感觉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写的再好的书,也是别人的案例,心理咨询更多的是个性化的事情。更何况,没医院,然后买一本医学书籍自修。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常常是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专业训练。
还有些人,听信了身边的抑郁“自愈”案例的劝说,觉得自己也可以不接受治疗,能够靠自己“扛过去”。多么严重的疾病,都会有那么几个“幸运儿”能够出现自愈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中是非常稀少的,绝大多数患者其实都是无法实现自愈的,或者是根本无法撑到抑郁症自愈的时候。
对于抑郁症,请不要拿自己或者家人的的生命健康去“赌”。
补充说明:
“患者”这个称呼是相对于疾病或者医生而言,“来访者”是心理咨询中对求助者的称呼。
心理咨询师和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区别在于,前者专注于谈话治疗,后者专注于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配合治疗效果更佳。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知识,或者情感心理方面的困惑,欢迎
婚恋心理,让我来帮助您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