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农民摘掉贫困帽子轻装奔向小康-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本报讯(通讯员 王亚林) 近年来,弥渡县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扶贫开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变输血式救济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开发,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轻装上阵建设新农村,奔向令人憧憬的小康生活。
弥渡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西山高寒冷凉彝族聚居区、东山溶岩区、德苴干旱区和牛街边远区,由于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贫困发生率高,1989年国务院定为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起投资11049万元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至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2元,绝对贫困人口由1993年84089人下降到9293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由31.1%下降到3.2%,但仍有29374人没有解决温饱。
进入新世纪,弥渡县针对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交通闭塞、返贫率高的情况,实行开发式扶贫和扶贫进村到户,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以行*村、30户以上自然村、易地扶贫为主的整村推进,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性转移。至2005年建设安居温饱村82个、重点村12个行*村、小康示范村2个 ,1064户4788人贫困群众搬出茅草房住进新居。随后,确定了2006年———2010年5年实施40个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每年实施8个村,实现农户“8个有”、自然村“6个有”、行*村“6个有”目标,全县三年来累计投资7563.7万元,其中,群众自筹投资2416万元,完成24个行*村规划建设任务。同时,争取国家补助636.6万元实施7个村易地搬迁项目,265户1009人实现易地搬迁,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弥渡县还针对农村农民缺乏发展资金的实际,广泛实施财*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近10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扶贫贴息贷款4458.5万元,其中,扶持个体经济356万元、农产品加工830万元、医疗设施建设700万元、私营企业840万元。累计投入小额信贷资金7348万元,其中种植业2600万元,养殖业3439万元,加工业568万元,其它行业740万元,获贷农户覆盖了全县8乡镇85个行*村、915个自然村、2208个中心、8564个小组、38961户148051人,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此外,采取“县乡机关部门挂钩包村,干部结对结亲帮扶,教师救助贫困生”的方式,全县80个县级部门结对帮扶80个行*村,198个乡镇直属机关挂钩帮扶198个自然村,3754名*员干部结对帮扶3805户贫困户,1692名教师结对救助1692名贫困学生。成立县扶贫援助中心,累计筹集资金374.7万元,支出272.3万元,援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110个,救助生活困难群众256人52.8万元,困难学生76人16.1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7年底,该县最后的3个扶贫攻坚乡完成攻坚任务,45个贫困行*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水、通程控电话,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147元,城镇可支配收入达10802元,分别是1978年的41倍、30多倍,人民生活实现了解决温饱向全面迈进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着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小康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