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2个虚构的场景,大家能否感觉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差别了呢?下面来展开说说。
一
精神科医生:侧重症状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去看精神科医生,好像跟内科医生看感冒一样,医生都是问: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多久了?再做几项检查,确诊一下。只不过精神科做心理检查,可能用的是量表;内科做身体检查,可能是血常规化验、B超等等。最后对症开药,缓解症状。只需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即可。医生可能不会逐一回答患者的诸多问题,甚至有时候,还会打断患者说话,让他们讲重点。这绝不是因为精神科医生脾气不好、没有耐心,而是一来,门诊时间有限。医生一个上午要接诊的患者可能多达20多个,一个患者通常5-10分钟就结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精神科医生只能结构化问诊,询问需要了解的信息做诊断,并不需要听患者讲整个心路历程。二来,精神科遵循症状学诊断原则,只要检查标准符合疾病症状标准,统一按疾病对待,对症开药即可。比如说,一个人有抑郁情绪,精神科医生通过将症状分类、检查后,评估他的抑郁程度达到了疾病诊断的标准,就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来治疗这些症状。所以精神科医生问诊,不问原因、经过,只看结果:只需搞清楚症状和用药,保证用药后症状改善。为什么会患病?内心的矛盾冲突怎么解决?引发心理问题的思维是什么?怎么调整?这些不在精神科的必须治疗范围内。而这些,恰恰是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
心理侧重根源
如果说,精神科医生倾向于解决症状,那心理咨询师更倾向于发现和解决引发症状的根源。心理咨询源于心理学,看待心理问题的眼光更加包容,并且咨询技能中明确要求对人的尊重,统一称为来访者,避开病症等字眼,比较委婉和温情。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把一个人的症状,把一个人的痛苦,当成他生命的一部分。看看这些痛苦,能不能被合理运用和转化,变得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或者如何应对这些痛苦,能让人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生活变得更稳定;或者从系统上、根源上,发现痛苦的原因,解决痛苦的根本,然后让痛苦消失。心理咨询师擅长共情、引导和启发,让来访者学会理解痛苦、自我接纳;并且通过调整认知、激活行为、脱敏等等疗法,让来访者实现和自己的和解,症状随之也会慢慢消失。比如说,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如果去看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药物治疗,来消除他的强迫症状。但由于强迫思维、认知模式没有变,有可能会复发。在国际治疗手册中,强迫症的治疗,建议采用心理咨询的暴露疗法,在此基础上不起效,才会辅以药物联合干预。因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