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兰妮野地灵光一部疾病患者的科学日志 [复制链接]

1#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http://m.39.net/pf/a_4791351.html

作家李兰妮的新书《野地灵光》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野地灵光》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作者以冷静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先后两次在广州和北京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60多天的经历。这是一本建立在个人亲历和个人体验基础上的报告文学,也是一部一位疾病患者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个体实验的科学日志。

分享会现场在最近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李兰妮与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医院(北医六院)教授黄悦勤以及《渡过》系列图书作者张进等就精神疾病的常识、精神病院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故事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野地灵光”,社会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作家李兰妮年罹患癌症,后经历多次手术与化疗。年初,确诊抑郁症。抑郁症让李兰妮感受到了活着比死去更加艰难。她开始了艰难的自救——恶补各种专业知识,尝试药物疗法、宠物疗法等。慢慢地,她也从病人成了抑郁症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

但是李兰妮没有局限于“自救”,还着意于“救人”,她持续做着抑郁症领域的普及工作。年,李兰妮出版了《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症状,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的成因。年又出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分享“狗医生周乐乐”与自己温情陪伴的经历,传递了一种情感疗愈的可能。在与反复发作的抑郁症进行近二十年的抗争中,李兰妮做了大量讲座,并通过媒体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向公众传播抑郁症乃至精神疾病相关的知识。

也同样是自救与救人的双重动力,促使李兰妮先后以患者身医院、北医六院。《野地灵光》这本书便记录了李兰妮的住院治疗过程以及对精神病院的观察,呈现出精神病人的苦痛和生活状态;对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深入思考,也梳理了世界精神医学史以及中国精神病院百余年历史的重要节点。

摄于年。图为嘉约翰医生(前排右四)、赖马西医生(前排右五),与广州博济医学堂师生的合影。嘉约翰医生倾尽毕生积蓄,自费购买荒地十七亩(年),在广州芳村筹建惠爱医癫院。在分享会上,李兰妮也解释了书名“野地灵光”的含义:“说到这个‘野地’,我住在精神病院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助感,你不知道应该怎么求救,应该怎么走出去,有一种苍茫,有一种荒凉。后来我去查字典,‘野地’是未开垦的,还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就是身处于旷野。这块地也算野地。说到‘灵光’,我曾经看到过,最早在中国尝试做精神疾病的教育和治疗的这些医生,他们有这么一种志向:病人肯定心里头都是感到绝望的,都会感到非常茫然,医生、护士必须用心灵之光去照亮病人的道路,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人的目的。所以连起来就叫‘野地灵光’。”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年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过2.4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万人,发病率超过1%,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在这个背景下,李兰妮深入到精神病院内部,切身体验、感受这个庞大人群的真实处境,这种写作非常重要。

文学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认为:“对精神病院这样一个题材,它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我一再强调,虽然它是很独特的文学,但是在人的生命面前,在人的生死之间,文学算什么?……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有对这个病的合理认知,这种不必要的悲剧会少很多,这是这本书,是兰妮做的最大价值。”

《野地灵光》写作于年至年,但李兰妮在此之前已经有较为长期的观察、体验、思考过程,在年开始着手准备,入住精神病院之前也曾向潘凯雄透露过,潘凯雄有亲人就是精神病院的大夫,了解一些精神病院里可能有的一些风险,因此极力劝阻。但最终,李兰妮还是选择住进精神病院,她希望有更多的她的病友或者社会上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能够勇敢面对现实。

黄悦勤:精神病院没有那么恐怖与可怕

北医六院教授黄悦勤曾组织我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57%。调查成果于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